時間:2012-06-29來源:
——2012年6月28日在漯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次會議上
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李新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我市近三年來的國有土地招拍掛出讓等情況,請予審議。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全部納入招拍掛出讓軌道,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土地收益的最大化。
一是認真開展土地招拍掛工作。市政府嚴格按照《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39號)、《河南省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實施細則》等規定開展招拍掛工作,并出臺了《漯河市網上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則》等規范性文件,將土地招拍掛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近三年來,市本級共掛牌出讓土地8102.08畝,成交額36.86億元。其中:2009年掛牌出讓1377.12畝,成交額5.26億元。2010年掛牌出讓2713.45畝,成交額8.69億元。2011年掛牌出讓3032.8畝,成交額21.19億元。
二是積極推進土地收購儲備。按照《土地儲備管理辦法》規定,對市區需盤活的土地進行統一收購、儲備、開發、出讓。近三年來,市土地儲備中心、市城投公司先后收儲土地 3000多畝,主要用于漯河醫專、華電等重點項目;完成了沙澧河開發建設沙河二期905畝、沙河三期和澧河二期1300畝集體土地的征收、補償兌付,以及石武鐵路漯河段982.75畝征地拆遷任務,較好地支持了重點項目建設。
三是認真清查閑置土地。針對一些土地供應后未能及時開發、建設,造成閑置浪費的情況,市政府按照《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等規定,組織開展了清查處置活動。今年,市政府又結合全省正在開展的治理囤地圈地、違規用地、土地閑置浪費問題專項行動,加大了對閑置土地的查處力度。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共清查出閑置土地22宗,面積1089畝。針對造成閑置的不同原因,市政府督促各縣區加大處置力度,目前已收回1宗,開工建設9宗,延期開發建設12宗,縣區政府已分別與用地單位簽訂了開發協議,重新簽訂了出讓合同,約定了開竣工日期。
四是全力支持保障房建設。嚴格落實國家房地產用地調控政策,優先保障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民生類項目用地需求,每年都按照上級下達的保障房用地計劃實施供地。近三年來共供應保障房用地1125.35畝,有力地支持了保障房建設。
二、主要做法
為了確保招拍掛工作的公開、透明,維護土地市場的良好秩序,市政府建立了集體決策、公開定價、網上出讓等一系列機制,杜絕漏洞,規范操作。
(一)建立集體決策機制。市政府建立了土地出讓聯席會議制度,出讓會議由市長主持召開,紀檢監察、國土、財政、城建、規劃、房管、環保等部門共同參加。研究確定國有土地出讓計劃、出讓方案、出讓價格等重大事項。每年年初由市政府制定并公布土地出讓計劃,力求公開、透明。
(二)建立公開定價機制。對擬出讓地塊,由市國有土地出讓聯席會集體研究確定掛牌起始價、保證金、增幅及繳款時間等掛牌條件,在《漯河日報》和互聯網等媒體上同時發布掛牌宗地信息。按照規定,公告期為20天,掛牌期為10天。掛牌成交后,競得人憑出讓合同到財政部門指定的專戶繳納土地出讓金,之后到行政服務大廳辦理土地登記手續。
(三)建立“科技+制度”的規范運作機制。今年3月1日,我市作為全省開展網上招拍掛工作第一批兩個試點城市之一,正式啟動了漯河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掛牌出讓系統,實現了在互聯網上發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公告和擬出讓宗地信息,接受競買人網上報價申請,在網上自動確認申請人競買資格,通過計算機程序組織競買人在網上報價,并自動確認最終的競得人。在網上競買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競買人報名、繳納保證金后,網絡自動生成一個編號,只有競買人知道,他人只能看到報價信息,無法了解其他人信息,確保了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實現了政府收益最大化,堵塞了交易中的漏洞。
(四)建立共同監管責任機制。為了督促用地單位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約定進行開發建設,按照“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市政府起草了《關于建立節約集約用地監管共同責任機制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各職能單位的職責分工,如發改部門和各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對其審核、簽訂的工業項目的固定資產總投資額、投資強度等承擔監管責任;城鄉規劃部門對其審核的土地用途、建筑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住宅建設的總套數等承擔監管責任;國土資源部門對其審核的出讓價款、開竣工時間、企業內部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所占比例、企業內部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建筑面積、土地閑置等承擔監管責任;住房保障部門對其審核的住宅項目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占宗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比例、配套建設的保障性住房等承擔監管責任;監察部門對各部門履行監管職責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等。目前,該文件法制辦已征求過相關部門意見,正在運作之中。
三、存在問題
一是全社會的依法依規、節約集約用地意識還不是很強。
二是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個別地方的用地觀念還未轉變,節約集約用地意識不強。一方面是急需報地,一方面是已批回來的土地卻沒有很好利用。今年3月份以來,省紀委開展了治理囤地圈地、違規用地、土地閑置浪費問題行動。經過近3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批后征地率由期初的75.77%上升到91.16%,批后供地率由期初的61.45%上升到88.36%。
三是過去的招拍掛過程中,由于人為因素多,存在有圍標、串標等違規現象,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土地市場秩序。
四是未供即用等違法違規用地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在沒有對農補償、未進行招拍掛的情況下,先行將土地指定給項目單位使用,形成未供即用等違法占地,給后期的供地造成很大困難。
五是工作作風方面還存在有責任意識、服務意識不強,執法不嚴、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同時也存在著招拍掛過程中前置條件、程序較多且要求嚴格,如需要立項備案批復文件、規劃用地條件、環評報告、住房建設條件、自有資金證明、社保基金繳納證明、征地補償安置證明等,加上剛性時間較長,以致于一些人總認為土地的招拍掛時間長,影響了用地。
四、下步打算
一是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提高各級領導及全社會的依法用地意識。充分利用報紙、電視、電臺、網絡等媒體,采取多種形式,進一步開展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宣傳活動,繼續抓好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法律法規培訓,努力營造依法合理用地、依法依規用地的氛圍。
二是健全完善網上招拍掛制度。根據工作發現的問題,逐步完善網上招拍掛系統,進一步規范土地交易市場,確保公開、公平、公正競爭。
三是以“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為載體,推進全市節約集約用地。按照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標準,各產業集聚區的投資強度要從過去的120萬元/畝提高到200萬元/畝。探索建立節約集約用地評價考核制度,即以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產出密度、畝均稅收密度、就業人口密度等指標,評價工業企業用地的使用效益。嚴格建設用地批后監管,督促國土、發改、規劃等部門對建設項目開工時間、工程進度、土地用途等合同規定內容進行跟蹤檢查,及時糾正違規違約行為。
四是完善土地收儲機制。根據我市實際,按照市場需求,有計劃地儲備供應土地,有效調控土地供應總量、結構和時序,促進土地市場的健康有序運行。
五是進一步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抓好抓實干部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教育,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良、紀律嚴明、廉潔高效”的干部隊伍。同時,在法律法規許可范圍內,進一步減少辦事環節,提高辦事效率,盡量讓群眾少跑路,在最短的時間內辦好事。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我市人多地少,土地資源十分寶貴。在今后的工作中,市政府將采取有效措施,嚴格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進一步規范土地市場秩序,不斷創新,扎實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