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2-29來源:
—— 2012年12月20日在漯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6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 陳 軍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代表第二督辦組,向常委會報告代表所提重點建議集中督辦情況,請予審議。
一、督辦工作開展情況
按照漯人常辦〔2012〕64號文件要求,11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田愛華帶領第二督辦組,對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市人大代表所提的兩件重點建議,即:《關于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建議》和《關于整合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的建議》進行了督辦;對市五屆人大六次會議期間代表所提的一件重點建議,即:《關于加快推進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議案》(轉建議)進行了跟蹤督辦。
督辦組采取聽匯報、實地察看、座談等形式,先后聽取了臨潁縣政府關于農村醫療衛生、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情況匯報和市衛生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辦理情況匯報;深入臨潁縣、召陵區、郾城區部分村衛生室、農村中小學校、市區部分養老機構進行了實地察看;組織部分鄉村醫生和農村中小學校長就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座談。同時,對建議辦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反饋,并要求抓緊時間整改。
從督辦總體情況看,市政府及各職能部門重視建議辦理工作,積極和代表進行了溝通,針對代表所提的建議,認真研究部署辦理措施,辦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代表對此表示比較滿意。
二、重點建議辦理情況
(一)關于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建議辦理情況
農村衛生室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網底,是守護廣大農民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關口,農村醫生除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服務外,還承擔著疫情報告、預防保健等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為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村現有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已滿足不了農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代表針對部分村醫技術水平尤其是全科水平低、村衛生室醫療設備和衛生條件差、大部分村醫年齡偏大、后繼乏人等問題,提出要加強對村醫的培訓、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建立村醫補償機制等有針對性的建議。
對此,市政府及衛生主管部門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改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標準化村衛生室基本建成。按照全省“一村一室、四室分開”的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要求,積極籌措資金,在郾城區試點的基礎上,先后在全市1257個行政村建成了1316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并免費配備了電腦、打印機、診斷桌椅、藥柜等基本診療設備,實現了行政村標準化衛生室全覆蓋,筑牢了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網底,保障廣大農民群眾享有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二是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選聘鄉村醫生。根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和年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重點,在全市范圍選聘出3091名愿意承擔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具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執業能力、村民認可的鄉村醫生,為農村209萬人口服務。開展培訓工作。結合農村衛生工作實際和當前工作需要,采取集中面授、臨床進修和遠程視頻教學等方式,就全科醫學理論、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等內容,每年對全市鄉村醫生進行為期3個月(理論教學1個月、臨床實踐2個月)的系統培訓;同時,開展臨床實踐進修,組織鄉村醫生到上一級醫療機構進行實踐技能培訓,免收進修費用并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通過幾年來的培訓,農村醫生的整體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臨床實踐技能有了明顯提高。
三是新農合工作扎實開展。新農合制度自2003年在我市實施以來,參合率已由最初的63%提高到2012年的98.41%,中央財政和地方各級財政補助由最初的每人每年20元提高至240元,農民個人繳費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至50元,報銷補助比例也有所提高。自新農合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共有1613萬人次獲得合作醫療補助,累計補助醫療費用21.8億元。
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為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貢獻,也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但是督辦中發現,建議辦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政策性資金落實不到位。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費。國家發改委規定,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為25元,由國家、省、市補助22元,縣區配套3元。我市按照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承擔服務任務,將其中5元補助給村醫,但至今三區未完全落實。再如,村衛生室基本藥物補助。村衛生室今年開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后,按每1000個農業戶籍人口每年補助村衛生室5000元,補助所需資金由省財政承擔50%,市、縣區財政承擔50%。目前各區補助經費未發放。另外,各區村衛生室的地方配套資金也未完全到位。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醫的工作積極性。
二是對村醫的培訓針對性、實效性不夠強,部分村醫全科水平仍然不高,對潛在風險病人、疑難病人的診療水平和及時轉診的能力仍待提高。
三是新農合監管體制不健全,管理機構未設立,監管工作滯后,基金監管工作存在隱患。
四是中標藥品配送單位對部分國家規定的基本目錄藥物配送不及時,一些安全、低價、有效的藥品不能保證需求,部分藥品配送價格偏高。
(二)關于整合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建議辦理情況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辦好農村教育,讓農村孩子上好學,讀好書,既是廣大農民的衷心期盼,也是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義務教育法》和黨的十八大對教育作出重大部署的需要,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加,隨遷子女數量也在增長,在農村的學齡人口持續下降,不少農村學校生源少甚至“生比師少”;一些學校基礎設施差,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隊伍學科結構、知識結構、年齡結構都存在結構性缺員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教育教學質量下滑,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外流,農村教育辦學呈萎縮趨勢,教育資源總體不足卻部分閑置。
針對這些問題,我市重新調整、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辦學的效率和質量,農村教育事業有了較大發展。
一是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通過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市范圍內消除了D級危房;通過實施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在17所農村初中新建了宿舍、餐廳、衛生間、活動場地等,農村學校硬件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通過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為部分薄弱學校購置了教學設備、實驗儀器設備、圖書等,農村學校整體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提高。
二是教師隊伍建設逐步加強。招聘優秀教師。2009—2011年舞陽、臨潁縣累計招聘了507名河南省農村特崗教師到農村任教,2012年郾城區招聘了77名師范畢業生充實到農村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農村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知識結構。注重培訓提高。通過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和“校長培訓計劃”,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與能力;通過教師培訓機構,提高體音美教師專業教學質量。開展支教活動。在落實省定城鎮教師晉升高級職務必須有農村支教經歷規定的基礎上,增加城鎮到農村支教教師的數量,使城市資源盡快本土化;同時組織城鄉學校結對互助,提高農村教師素質,從而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
三是學校布局調整工作扎實推進。按照“以縣(區)為主,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整合資源、規模辦學,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原則,“撤、并、改”三管齊下,撤銷、合并、改建效益較差的學校和教學點,集中打造中心校、寄宿制學校,小學由2000年的1001所調整為535所,初中由131所調整為92所,實現了學生由農村向城鎮集中、由走讀向寄宿制轉變,學校由分散向規模轉變、由低效型向集約高效型轉變,農村學校布局日趨優化,發揮效益日益明顯。
對于建議中代表提出的“根據新店高中、郾城高中(原商橋高中)、郾城實驗高中(漯河第二中專)發展現狀,將三校合并到郾城實驗高中,合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部分,經深入調查了解,目前合并時機尚不完全成熟:一是郾城實驗高中容量有限。三校在校生總數近5000人,該校容量為3600人。二是三所學校均承擔一定數額的債務,加上合并后學校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建設,均需地方政府作出較大投入。三是郾城實驗高中與原華僑電子學校因產權問題引起經濟糾紛上訪,被國家信訪局定為掛牌督辦案件,目前正在處理之中。四是按郾城區現有高中布局來看,作為發展職業教育的郾城實驗高中距漯河一高、四高、五高都不過1500米,三校合并為綜合高中不利于學校未來發展。五是郾城高中作為一所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都較高的農村普通高中,一旦合并,將會影響其原有生源區人民群眾的需求。
近年來我市整合、盤活農村教育教學資源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不管是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提高還是學校布局調整工作,離農民群眾的期待、離農村教育事業發展需要還有一定差距,有待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工作機制和舉措以促進農村教育事業健康發展。以教師隊伍結構性缺員為例,農村教師隊伍始終存在人才難引進、留不住問題,不少專業知識強、敬業程度高的優秀農村教師一有機會就向城市流動,剛畢業的大學生很少有積極考慮到農村就業的。其中責任并不在于這些老師和大學生,而在于政策性引導不夠,沒有足夠的鼓勵來彌補其物質條件的匱乏所留下的空白。只有制定了相關的激勵政策,農村才能引得進、留得住人才,讓人才安心在農村工作,才能逐步實現教育公平和城鄉教育和諧發展。
(三)關于加快推進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建議辦理情況
去年,市五屆人大六次會議代表所提《關于加快推進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議案》,作為重點建議督辦后未獲通過,今年繼續進行了督辦。
去年,市人大常委會對該建議的辦理不滿意,對市政府和市民政局震動很大,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民政局班子調整后,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根據建議內容和上級政策,立足我市實際,提出了具體的辦理措施和標準,明確了“十二五”期間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標,并爭得了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重視與支持。目前,以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為主的層級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正在積極穩步推進,建議辦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制定了落實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扶持辦法。市民政局聯合市財政局下發了《漯河市補貼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實施辦法(試行)》(漯民〔2012〕58號),為《漯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漯政〔2011〕74號)的貫徹落實提供了財政資金上的保障。二是大力發展養老機構。今年全市新發展100張床位以上社會辦養老機構5家,床位1634張。除在建的社會養老機構外,臨潁縣、舞陽縣、郾城區、源匯區正積極籌建以養老為主的綜合性福利中心,每個縣區規劃建設公辦養老機構床位數不低于300張。市民政局通過招商引資方式籌建的2個養老服務項目,現已進入征地審批階段,這兩個項目計劃建設1000張以上床位。市民政局正在積極籌劃運作,建設區域性養老產業園——漯河市養老產業園。三是加強和規范養老行業管理與服務。按照民政部頒發的《養老服務機構服務質量標準》和《養老服務機構質量星級劃分與評定標準》,開展了養老機構年審工作。先后組織養老機構院長、管理人員和護理人員近50人分三批參加了民政部、省民政廳舉辦的業務培訓,提高了養老機構規范化管理和護理水平。
目前,全市城鄉各類養老機構共有床位12896張(含在建1634張),比去年底的9070張增加了3826張,增長了42.2%。建設標準、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得到很大提高。
盡管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一是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截至去年底,全市老年人口36.9萬人,老齡化率達到14.1%,比全省高0.9個百分點(河南老齡化率13.2%)。二是養老設施少、條件差。截至目前,農村10628戶10910名“五保”老人已得到妥善安置,而城市近150名“三無”老人,只有46人由市民政局福利院供養,其他有街道辦事處供養,醫療經費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全市現有養老床位90.59%集中在農村,主要為農村“五保”老人提供服務。農村敬老院已建多年,目前已進入維修期,現有配套設施不完善,供養質量低。城市養老床位目前只有2268張(含在建1634張),距離百名老人3—4張床位的機構養老目標差距很大。已投入使用的床位中,有超過50%的設施和服務達不到標準。三是居家養老服務網絡不完善。目前,我市社區養老服務功能不到位,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尚未啟動,全市沒有一所專業性的老年醫療、康復機構。
針對我市養老服務業的嚴峻形勢和良好發展勢頭,建議: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重視老齡事業,切實抓好《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漯政〔2011〕74號)的落實。要根據國家和省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科學制定《漯河市“十二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在用地供給上要優先保障,在資金扶持上要予以傾斜,支持和激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業,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服務競相發展。加強對養老服務業的監管,提高規范化管理和服務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要基本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優良、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