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9-01來源:
——2013年8月28日在漯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
漯河市人民政府
市人大常委會:
現將市政府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審議意見情況報告如下:
一、加大經費投入,建立長效機制
一是建立健全各級財政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機制。2012年,市政府先后出臺《漯河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豫政〔2012〕49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漯政〔2012〕94號)和《漯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漯政〔2012〕112號)文件,明確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用于職業教育的投入要逐年增加,將職業教育作為新增教育財政支出的重點投入領域,統籌安排地方教育費附加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從2013年開始,切實落實了地方教育費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職業教育。2013年當年,預算安排用于職業教育的教育費附加達到4030萬元,占整個教育費附加的35.4%,并針對項目,一次到位,不留缺口。
二是建立健全職業教育項目資金申報論證監督機制。首先,成立領導機構,確保項目落實。2012年底,市政府成立了職業院校建設重點項目管理領導小組,統籌管理各類職業院校建設項目。每年10月底前,各職業院校向市管理領導小組申報下年度重點項目,領導小組組織專家評審、成員單位會審,12月底由市政府批準,納入下一年預算。其次,對項目落實實行過程監控。對已經確定并開始落實的項目,從立項、設計、招標、采購、推進、驗收等環節入手,把握項目進度,監督資金使用,對完不成目標進度、執行不力、資金使用違規的,終止撥付或收回資金。
三是建立職業教育發展穩定投入機制。在項目資金安排落實的同時,市政府從五個方面進行資金投入,確保職業教育資金來源穩定。第一,發放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資金,2013年春季發放免學費資金3013萬元,受益學生32589人;第二,發放中、高職院校助學金,2013年春季,共發放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1879萬元,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659萬元,受益學生29456人;第三,安排職業教育貸款貼息補助資金,截止目前,已安排1453萬元,用于漯河醫專和食品職業學院建設貸款貼息補助;第四,安排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獎勵資金,今年已經安排355萬元;第五,從今年開始,每年安排“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資金,鼓勵和支持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兼任職業院校專業課老師,解決職業院校普遍存在的“雙師型”教師不足問題,今年首次安排171萬元補貼到職業院校。
四是改革公辦職業院校經費供給機制。市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訂對市屬公辦職業院校實施生均財政撥款預算改革辦法,財政在足額保障教職工基本工資、工資附加、基礎性績效工資、離退休費等基本運轉支出的基礎上,實行生均財政撥款制度。
五是推進職業教育多元投入機制改革。2012年市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專門就進一步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和社會參與的多元辦學機制提出了具體意見,著手并正在探索公辦職業院校公辦民助、股份制辦學等經費投入新模式。一方面,支持民間資金投資公辦職業院校,民間資金投資公辦職業院校基礎設施的項目,可以納入重點項目進行管理和獎補,漯河職業技術學院、第一中專、臨潁縣職業教育中心等職業院校已經與企業和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建立了深層次合作機制,引入了大量的資金、設備;另一方面,支持民辦職業教育,符合相關條件的民辦職業院校可享受聘用“雙師型”教師財政補貼,基礎能力建設項目納入市職業教育重點項目管理的,按投資額給予獎補,鼓勵和支持民辦職業院校利用銀行貸款加快學校建設,改善辦學條件,銀行貸款可由政府給予一定比例的貼息。
二、理順管理體制,強化政府職能
一是政府總牽頭,改革職業院校管理體制和機制。在職業院校中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對服務能力強、校企合作成效突出、辦學規模大、質量高的職業院校,在項目、資金等方面予以傾斜;對招生困難、規模偏小且辦學特色不明顯、質量不高、吸引力不強的公辦職業院校予以整合。堅持“六路并進”,統籌安排教育、人社、農業、民政、扶貧、殘聯等部門的職業培訓項目和資金,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在全民技能振興工程中的主陣地作用。
二是政府總協調,整合資源,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繼我市醫專、食品職業學院分別牽頭成立醫藥和食品2個省級職教集團之后,2012年11月,市第一中專牽頭成立了漯河市電子信息職業教育集團;2013年3月,漯河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了漯河職業教育集團。兩個集團成立以來,充分發揮市級職業教育集團的優勢,各項工作開展成效顯著、特色鮮明,校企合作企業165家,推進校企合作及服務地方經濟項目八大類54項;校企合作調整共建專業28個,課程開發建設27門,合作編寫實用教材8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7種;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89個,組織學生實習實訓近1萬人;對63個單位開展社會培訓項目30個計10030人次,技術咨詢服務24項210人次,幫助企業解決問題22個,技術轉化項目2 個。
三是政府設機構,加強高等教育管理。市政府根據我市高等教育發展實際需要,充實高校管理機構,加強對高等職業院校的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2012年年底,在市教育局專門設立了高等教育科,2013年年初高教科開始運轉。高教科具體負責全市所屬高等教育辦學指導和業務管理,參與制定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參與制訂和組織實施高等學校布局、層次、學科專業設置和調整方案,指導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工作。
四是政府總設計,全面提升職業院校水平。第一,實施名牌戰略,創省內名牌院校。2012年,支持臨潁縣職教中心成功申報省職業教育特色院校,2013年,支持漯河市第一中等專業學校、漯河市食品工業中等專業學校申報河南省職業教育品牌院校,漯河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源匯區中等專業學校、舞陽職教中心申報河南省職業教育特色院校;第二,突破現行人事管理模式,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職業院校可按照“定崗不定人”的原則,從企業及社會選調、聘請高級技能人才任教或兼職授課,市財政給予資金補助;第三,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市政府有關部門搭建校企人才共享交流平臺,推行校企師資共享,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支持鼓勵職業院校和企業通過企業投入、捐贈設備、提供技術及校企合股等多種形式,共建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第四,涉及職業教育的相關部門每年組織1-2次職業院校學生集中就業洽談會和校企懇談會,搭建用工和就業平臺,引導職業院校與企業對接,采取開辦“企業冠名”班、對口專業班、定向培養班等形式,圍繞我市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特色產業發展需要和企業崗位需求,與企業共同開展“訂單培養”。
三、嚴格就業準入,創造良好環境
一是加大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力度。2013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全民技能振興工程的若干意見》,大力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不斷推動全民技能振興工程深入開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共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6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1.17萬人,企業在崗職工培訓7685人,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686人,創業培訓1560人,退役士兵培訓487人,實施雨露計劃培訓2385人,開展殘疾人培訓1570人。
二是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加強和規范職業技能鑒定質量管理,加快推進企業技能人才評價試點工作,在世林冶金、雙匯、銀鴿等重點企業自主開展本企業職工技能鑒定,加強職業學校畢業生職業資格認證,對職業院校畢業生推行“雙證書制度”,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2013年上半年,全市職業技能鑒定合格并頒發職業資格證書10132人,其中初級工5399人、中級工3289人、高級工1444人。
三是進一步嚴格就業準入制度。在全市范圍開展就業準入制度執行情況的專項檢查,凡屬國家和省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工種),應優先從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職業院校學歷證書或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對違反規定、隨意招錄未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人員的用人單位,要按規定責令其限期整改。
四是積極開展職工崗位技能培訓。市政府成立了全市職工素質提升工程領導小組,大力實施以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幫帶、職業技能競賽和職業技能晉級為主要內容的“四位一體”職工素質提升工程。推動各類企業建立企業職工培養培訓制度,通過在崗培訓、脫產培訓、業務研修、校企合作、技能比武等多種形式,加快提升在崗職工的技能水平。將全民技能振興工程任務分解,明確部門責任,確保全年開展企業在崗職工培訓2.5萬人。
五是不斷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機制。建立健全了以政府獎勵為導向,企業獎勵為主體,社會獎勵為補充的技能人才表彰獎勵機制。第一,市政府給予優秀高技能人才和榮獲“中原技能大獎”的人員表彰獎勵;第二,鼓勵支持企業開展企業首席技師、首席員工等符合企業內部發展需要的獎勵活動,鼓勵企業采取崗位津貼、專項獎勵等激勵措施,增加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增強其職業榮譽感,切實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第三,加強宣傳營造良好氛圍。2013年7月,市政府召開全民技能振興工程推進大會,對優秀高技能人才代表進行了隆重表彰;舉辦了漯河市首屆技能人才節,開展了各類技能競賽,高技能人才成長論壇一系列活動,在新聞媒體集中開展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宣傳活動,努力營造崇尚技能人才的良好社會環境。
四、加強農村職教,促進“三農”發展
一是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陽光工程突出為產業發展服務,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加強與農業項目對接,按照有關農業項目實施方向、重點區域和產業布局規劃確定培訓對象和分解培訓任務。嚴格按照國家省市相關要求,貼近農民實際,采取靈活多樣培訓方式,積極開展陽光工程培訓,強化科學文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努力使受訓人員學得新科技、新技能,增強其干事創業的勁頭,在農業生產和工作崗位上,學以致用,充分發揮所學知識技能。2012年全市陽光工程培訓為10500人。2013年,我市安排陽光工程培訓任務10000人。
二是積極開展“雨露計劃”培訓。通過實施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貧困村產業發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升工程、貧困家庭新生勞動力職業教育助學工程等工程,開展“千企幫千村”、“村企共建扶貧工程”和科技產業化扶貧等活動,積極開展“雨露計劃”培訓。2012年完成雨露計劃培訓任務4062人。2013年計劃完成雨露計劃培訓任務3850人。
三是探索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新模式。我市農廣校系統充分發揮農民教育培訓重要陣地的作用,把中等職業教育辦到農民家門口,加快培養職業化農民。在教育工作中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和農民實際需要,與主導產業發展相結合,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相結合,與農民家庭經營和自主創業相結合,開設有農業生產技術、果蔬花卉生產技術、農產品營銷與儲運、畜禽生產與疾病防治、畜牧獸醫、計算機應用等專業。去年以來,按照省農廣校制定的招生計劃,我市農廣校克服困難,扎實工作,共招生267人,圓滿完成學歷教育招生任務。
四是推行綠色證書培訓工作。根據我市實際,我市開展綠色證書培訓工作,重點培訓農作物種植技術、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土壤配方施肥等方面內容。去年以來,綠色證書培訓共727人。
市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審議意見工作作出后,市政府重新審視了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尤其是對人大常委會提出的四條審議意見逐一進行了研究,明確責任,明確任務,明確政策,明確方法,明確時限,通過一年的工作,我市的職業教育無論從體制、機制上,還是從方式、方法上,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下一步,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入手,繼續落實好市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第一,集中財力辦大事。完成漯河技師學院、第一中專的新校區建設項目,完成食品職業學院擴建項目,完成舞陽縣職業教育中心新建項目,完成臨穎縣職業教育中心與產業集聚區的對接項目,完成召陵區中專的搬遷項目;第二,圍繞發展辦職教。牢固樹立“抓職教就是抓經濟”的觀念,更加注重“校地”合作,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服務當地經濟的能力,使職業教育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支持者、保障者;第三,形成合力辦集團。全方位挖掘校企一體、合作共贏的潛力,力求經過三年的努力,使全市職業教育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