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在漯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為促進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按照市人大常委會2015年度工作要點安排,5月中下旬,市人大常委會組成視察組,赴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考察學習;在常委會副主任杜廣全的帶領下,到召陵區、源匯區、臨潁縣部分文化產業企業、文化市場察看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聽取了市發改、文化、財政、科技、商務、旅游、統計等部門和各區政府匯報,委托舞陽縣進行了自查,現將學習考察、視察了解到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漯河位于中原腹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氣質獨特鮮明,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近年來,我市依托自身文化資源,以完善產業體系為主線,以培育文化企業、擴大文化消費、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為重點,加強文化產業內容建設,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培育發展了演藝娛樂服務、包裝印刷、文化旅游、文化用品、農民畫、工藝品、發制品、藝術培訓服務等行業。
據統計部門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文化產業法人單位418家,從業人員24137人,資產總計l39.61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24.57億元,實現增加值25.86億元,占GDP的比重3%,比上年提高1.08個百分點。在文化產業行業中,演藝娛樂業、包裝印刷業等發展迅速。一批國內外知名的一線娛樂業品牌如錢柜KTV、糖果KTV量販、皇朝國際俱樂部等發展勢頭良好,盛世名人KTV等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歌舞娛樂場所陸續入駐,年營業額在3億元以上,營業利潤近億元;包裝印刷業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規模重點印刷企業10多家。2014年,全市印刷企業年總產值34.2億元,發行企業銷售總額1.1億元。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得到實施。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慎墓為依托,投資7000余萬元,建成了國家AAAA級景區許慎文化園;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商橋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再興陵園為依托,建成國家AAAA級小商橋景區;以老漯河歷史文化為背景建設的河上街古鎮、淘寶街開街運營;賈湖文化產業化綜合開發項目、漢字文化產業園項目被納入省“十三五”重大項目規劃。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線路。依托許慎文化園、小商橋景區、陳星聚紀念館等打造了特色文化游;依托雙匯集團打造了特色工業游;依托沙澧河風景區、開源景區打造了特色休閑游;依托郾城龍城桃花節、新店草莓采摘節、召陵區溝李村黃金梨種植基地等打造了休閑農業生態游。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開通了漯河至廣州高鐵旅游專列,出版了《游知河南》漯河專刊;市豫劇團精品劇目演出足跡遍及省內和周邊省份;市雜技團常年在美國、韓國、荷蘭等國家巡演,還代表國家、河南省參加塔吉克斯坦獨立20周年慶祝活動、“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動、文化部歡樂春節“中原風寶島行”活動和國際雜技大賽等,為國家和省、市爭得了榮譽。
二、我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和其他產業相比,我市文化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比較弱小,總體看處于起步、探索、培育階段。相對于把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相對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無論在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方面,還是在受重視程度、發展理念、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等方面,與周邊兄弟地市相比都有明顯差距,影響和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
(一)對文化產業發展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政策宣傳不力。文化產業是21世紀國際公認的最有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是新興的戰略產業,既有經濟屬性,又有社會意識形態屬性。但我市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內涵、門類、作用認識不足,很多部門和相關領導不知道什么是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和本職工作能產生什么聯系;更不知道什么叫“文化+”,怎么“+”;甚至對我市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文化產業薄弱的城市,要不要、能不能發展文化產業心存疑慮,因而對文化產業能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據戰略地位不相信、不支持。對文化產業政策宣傳不夠,廣大群眾不了解國家、省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一系列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對發展方向認識模糊,有一定盲目性。
(二)對文化產業缺乏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和資金扶持。我市政府至今沒有制定指導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文化產業技術創新、信息咨詢、金融服務、人才培養、通報統計機制等服務平臺沒有建立健全,沒有設立專門引導、鼓勵、扶持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處于無序狀態,如:演藝娛樂業發展已趨飽和,出現此消彼長、急劇繁榮衰落的現象,2007年就被命名為省級文化示范基地的中匯文化娛樂有限公司、火爆一時的劉老根大舞臺停業消失和錢柜、糖果KTV等的迅速崛起便是其中一例;文化藝術培訓業和古玩字畫藝術品交易業等其他文化服務業雖戶數眾多,但缺乏引導和扶持,基本處于自由發展狀態;國家大力倡導的小微文化企業和具有較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動漫、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尚待引進扶持;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載體——文化產業園尚無著落。
(三)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機構不健全、體制機制不完善。體制機制是解決問題、推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從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的角度,圍繞健全共同推進文化建設工作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而我市除在市委宣傳部設立文化產業辦公室(正科級,工作人員1名)和在市文化局設立文化產業科(正科級,工作人員2名)外,至今沒有建立專門協調、推動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機構,沒有形成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發展文化產業的推動力不強。
(四)國家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系列優惠政策沒有落實。近年來,國家先后在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推進文化金融合作、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資金扶持、減免稅收等方面出臺了多項政策,安排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我省也相繼出臺了《河南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關于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性文件,省政府多個職能部門分別在稅收、金融、土地、財政等方面制定并出臺了若干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兄弟地市許昌、安陽、濮陽、駐馬店、平頂山等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規定,許昌市已形成“鈞瓷產業、生態文化業、發制品業、傳媒創意”四大文化產業集群,文化產業占全市GDP的5.96%;安陽、周口等市還出臺了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鶴壁市2014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原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文化產業招商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受政策激勵影響,全省各市涌現出一批區域性特色鮮明,促進文化資源、資金、技術、項目、人才、企業進一步融合與集聚的先進文化產業園區;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但至視察結束之日止,我市對國家和河南省出臺的關于文化產業相關政策沒有落實,沒有出臺具體的、專門的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有的文化企業為此無奈到周邊城市尋求發展。
(五)文化產業總量小、結構不合理。我市文化產業整體特點可以說是傳統型、小微型、民營型,文化制造業占主導地位,經營規模多為小微型,投資來源多為民間資本。至2013年底,在全市418家文化產業法人單位中,“三上”企業(全年累計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批發企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零售企業)54家,“三下”企業364家;按行 業類別分,文化制造業117家,文化服務業229家;按資產139.61億元計,文化制造業占83.8%,文化批零業占15.9%,文化服務業占0.3%;按主營業務收入計,文化制造業占87.2%,文化批零業占12.6%,文化服務業占0.2%;按增加值計,文化制造業占80.7%,文化批零業占12%,文化服務業占7.3%。以生產文化用紙、文具的銀鴿、雙葉文具為代表的企業占主導地位,還沒有開發出在全省、全國有一定知名度、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更缺乏像鄭州方特歡樂世界、許昌榮昌鈞瓷坊之類的集團化、規模化企業。體育產業、休閑觀光農業以及文化創意、文化經紀等創意和設計服務業規模小,經營領域狹窄,所占份額較小,底蘊深厚的賈湖文化、三國文化,深受群眾喜愛的雜技等缺乏好的載體和平臺而無法展示其內涵;動漫、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處于空白。
三、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議措施
文化產業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富有潛力的新增長點,全省、全國乃至全球文化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國外,好萊塢的電影大片、日本的動漫作品、印度寶萊塢的制作、韓國的網絡游戲;在國內,東部沿海省市包括周邊一些兄弟地市的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已經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先機。我市文化資源豐富,但又是文化產業弱市,實現文化產業化刻不容緩。為推動我市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對文化產業戰略性地位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加大對文化產業的宣傳力度。發展文化產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充分認識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實增強機遇意識和緊迫感,把發展文化產業擺上應有位置,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抓好工作落實;要建立宣傳載體,辦好文化產業網站,同時通過在各新聞媒體開辟專欄、專題等形式,加大對文化產業概念、內涵、發展模式及相關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為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二)盡快研究出臺推動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先行。要明確規劃主體,在規劃過程中深入研究國內及周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和趨勢,認真分析各項經濟數據,結合我市實際,明確市場定位,制定出有明顯區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并認真加以實施,避免發展戰略和周邊地市“撞車”,導致重復建設和市域之間的惡性競爭,促進我市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三)成立文化產業發展領導機構,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發展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發展文化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成立漯河市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精神及有關部署,提出全市文化產業規劃和項目開發的工作要求,指導督促和組織實施文化產業規劃和項目開發工作,協調解決文化產業規劃和項目開發中出現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推動全市文化產業規劃和項目開發工作深入開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加強對新業態的研究和探索,指導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具體工作,引領文化產業發展。
(四)完善政策配套體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政策是引領和保障。要圍繞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科學合理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擴大文化消費等,研究出臺市場準入、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相關優惠政策和措施,完善和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配套體系。要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有競爭優勢的骨干文化企業和重點項目建設。金融、稅務等部門要積極創新金融服務方式,落實稅費優惠政策,扶持和鼓勵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五)注重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實踐創新,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敢闖敢創激發無限可能,文化產業需要通過模式創新引領發展,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要規劃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實現文化產業集約發展。目前要依托中國文化研究院漯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項目、彼岸寺恢復重建項目和沙澧河景區、許慎文化園,瞄準國家級文化示范園區的目標,規劃建設以會展、旅游、創意、商貿為主體功能的文化產業園區。要建設文化產業基地,實現規模經營。以現有文化企業培優做強為基礎,引進一批大項目、大企業,新培育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實現文化企業上規模出效益。要大力推進融合發展。充分挖掘“文化+”模式的潛力,促進“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養生”、“文化+體育”等跨界合作,引領產業不斷攀升,提升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附:相關概念辨析和發展文化產業的時代背景
(一)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以創造和銷售某種文化觀念、文化符號和文化服務為主的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低等特點,是21世紀國際公認的最有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或“未來取向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之一,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最根本、最難替代和模仿、最持久與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文化產業的核心是文化生產和再生產,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文化內容生產、文化傳播渠道、文化生產服務。文化內容生產主要包括新聞出版、影視制作、廣播節目制作、演藝、工藝美術品生產,以及文化內容保存;文化傳播渠道包括出版物發行、廣電傳輸網絡、電影院線、演出院線,還有工藝美術品銷售和拍賣;文化生產服務就是為文化生產做服務,主要是印刷復制、版權服務、會展服務、經紀代理等。
(二)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布面的創意群體。
(三)特色文化創意產業
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對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文化產業布局、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發揮文化育民、樂民、富民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四)文化+
“文化+”即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就是要推動制造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從制造業產業鏈的末端向前端進發,現在最應該發展的就是工業設計。
(五)支柱產業
按照國際通行看法,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需達到5%。
(六)發展文化產業的時代背景
在當代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國達25%,其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中所占份額則高達43%。以日本為例,1995年娛樂業一項生產經營收入就高達35萬億日元,超過當年日本汽車工業的總產值。美國1996年僅版權產業的產值就達4250億美元,占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7%,美國的視聽產品,是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產品。韓國21世紀立國之本是“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
黨的十五大以來,黨中央逐步對發展文化產業提出要求和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到2020年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自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發《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后,各項扶持政策陸續出臺。2009年下發了《關于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2014年,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密集出臺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國發[2014]10號)、《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國發[2014]13號)以及《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五個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這些指導意見的出臺,對推動國民經濟新常態下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文化產業逐步進入發展的黃金期,文化產業增加值逐年提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改變了我國經濟結構格局。2008年在國際金融大危機的背景下,2008年到2010年三年期間,文化產業逆勢而上,年均增長速度24.19%,而同期的GDP增長速度只有12.6%,多出了將近一倍。今年5月中旬深圳第11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博覽和交易為核心,集中展示了中國文化產品與項目交易,突出展示了創意設計、新聞出版、影視動漫,非物質文化遺產、書畫藝術、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工藝美術等重點文化產業領域和代表行業水平的文化企、產品和項目,以及文化出口品牌企業、產品和項目,引領著文化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參展商總數達2286家,報名參會的海外采購商18524名,覆蓋全球97個國家和地區,總成交額達2648.1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