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7日在漯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
市人大常委會:
為有利于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查批準2014年市級財政決算和審議2015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8月17日至8月21日,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邵成山帶領部分常委會委員、市人大代表組成調研組,對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建委、市人社局、市交通局、市農業局、市科技局、市衛生局、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等市級重點預算執行單位進行了調研,認真聽取了市財政局關于2014年財政收支決算和2015年上半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匯報、市審計局關于“本級審”情況的匯報,了解了部分重點單位部門預決算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關于2014年市級財政決算情況
(一)市級財政決算總體情況
2014年市六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市級(含經濟開發區,下同)財政收入預算為696470萬元,決算完成752469萬元,完成預算的108.0%。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算347375萬元,決算完成348070萬元,完成預算的100.2%,比2013年增長12.7%;基金收入預算116047萬元,決算完成191158萬元,完成預算的164.7%,比2013年下降46.8%;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預算安排170萬元,年終決算收入871萬元,占預算的412.4%;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預算安排232878萬元,年終決算收入212370萬元,占預算的91.2%,比2013年決算數增長18%。
2014年市六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市級財政支出預算712344萬元,執行中加上上級追加、上年結轉及超收,調整預算為1019371萬元。決算支出869142萬元,完成調整預算的85.3%。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調整)預算500156萬元,決算支出487907萬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7.6%,比2013年增長4.1%;基金支出(調整)預算289762萬元,決算支出151780萬元,完成調整預算的52.4%,比2013年下降44.9%;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支出預算安排170萬元,年終決算收入871萬元,當年未支出,結轉2015年;社會保險基金支出預算安排229283萬元,年終決算支出229455萬元,占預算的100.1%,比2013年決算數增長19%。
按照現行財政體制算賬,2014年市級財政收支基本平衡,當年凈結余966萬元,年終實際滾存赤字47851萬元。其中:市本級當年凈結余477萬元,年終實際滾存赤字48375萬元(主要是上級財政部門扣還原城信社借款);經濟開發區當年結余303萬元,年終滾存凈結余328萬元;西城區當年結余186萬元,年終滾存凈結余196萬元。
(二)決算情況基本評價
綜合調研情況看,2014年全市和市級財政決算情況總體是好的。
一是財政收入平穩較快增長,圓滿完成全年預算任務。2014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增長12.2%和16.4%,分別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2個和3個百分點,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幅在全省排第7位,總體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從完成預算情況看,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均完成了全年預算任務。2014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年初預算的103.9%,市級完成預算的100.2%,縣區級完成預算的109%。
二是財政收支規模穩步增加,財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2014年,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分別突破110億元、60億元、130億元,分別完成112.6億元、62.9億元、135.6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凈增12.2億元、8.9億元、9.1億元。5個縣區平均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達到17.4億元,比上年增加1.4億元。在財政實力增強的基礎上,各級財政對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三是持續優化財政收入結構,財政收入質量較好。全市各級財政部門采取切實措施,持續不斷的優化收入結構,促進財政收入質量不斷提升。2014年,全市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收入比重達到7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1個百分點,稅收比重在全省排第1位。分級看,市縣兩級稅收比重均保持較高水平。2014年,市級稅收比重82.2%,縣區級稅收比重73.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縣區稅收比重均在70%以上,舞陽縣、臨潁縣、源匯區、郾城區、召陵區分別為71.3%、73.4%、75.3%、72.1%、77.2%。
四是財政支出保持穩定增長,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明顯。全市各級財政積極加強資金調度,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不斷提高支出均衡水平,集中財力保障民生相關的各項重點支出。2014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135.6億元,為調整預算的98.5%,高出全省支出平均進度1.5個百分點。在支出加快的同時,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與就業、文化體育與傳媒、住房保障支出、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和城鄉社區事務合計完成101.4億元,增長7.7%,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4.8%,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
五是加強政府性債務監管,完善債務管理體系。對地方政府性債務每月進行統計,實行動態化管理。同時,對全市存量債務進行清理甄別,明確了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切實摸清了債務底數,為政府債務納入預算管理和債權置換奠定了基礎。截止2014年底,我市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260483.5萬元,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546654.7萬元,政府負有擔保責任債務38822萬元,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債務675006.8萬元。
六是審計力度不斷加強,促進了財政預算的正確執行。市政府審計部門緊緊圍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加大對“市級預算執行、民生資金、專項資金、重點行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五大板塊的審計力度,為維護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保障我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發揮了應有作用。
二、關于2015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
(一)全市地方財政收入情況
地方財政總收入
上半年,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617185萬元,增長3.6%。其中:入中央金庫270092萬元,增長1.7%,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43.8%。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47093萬元,占預算的53.1%,增長5.2%。分級次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市級(含經濟開發區、西城區)完成173584萬元,占預算的50.4%,增長0%,其中市本級完成152856萬元,占預算的52.3%,增長1%,經濟開發區完成18617萬元,占預算的39.8%,同比下降13.1%;西城區完成2111萬元,占預算的37.2%,同比增長增長1.55倍。縣區級及其以下完成173509萬元,占預算的56.2%,同比增長11%,其中兩縣完成100366萬元,占預算的61.2%,同比增長13.6%,三區完成73143萬元,占預算的50.6%,同比增長7.5%。
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結構看,全市稅收收入完成278797萬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80.3%,增長7.3%。其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五項主體稅種完成168473萬元,占稅收收入的60.4%,增長5.2%;資源稅、契稅等小稅種完成110324萬元,占稅收收入的39.6%,增長10.7%。非稅收入完成68296萬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19.7%,下降2.6%。市本級(含經濟開發區、西城區)稅收收入完成150811萬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為86.9%,增長0.3%。其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五項主體稅種完成111470萬元,占稅收收入的73.9%,增長5.9%;資源稅、契稅等小稅種完成39341萬元,占稅收收入的26.1%,下降12.8%。非稅收入完成22773萬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13.1%,下降1.7%。
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征管部門看,上半年,國稅部門完成地方級稅收收入6989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扣除“營改增”因素后同比增長0.3%),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20.1%,其中市本級(含經濟開發區、西城區)完成49713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28.6%;地稅部門完成稅收收入208898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9%(剔除“營改增”因素后同比增長9.6%),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60.2%,其中市本級(含經濟開發區、西城區)完成101098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58.5%;財政及其它部門組織收入入庫68296萬元,下降2.6%,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19.7%,其中市本級(含經濟開發區)完成22773萬元,比上年同期降低1.7%,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13.1%。
基金預算收入
上半年,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累計完成135264萬元,占預算的51.5%,增長22.6%。分級次看,市級(含經濟開發區、西城區)完成92664萬元,占預算的57.5%,增長2.8%;縣區級及其以下完成42600萬元,占預算的41.9%,增長49.6%。
國有資本經營收入
上半年由各單位申報國有資本經營收益情況,下半年進行征收。
社會保險基金
2015年上半年,全市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168076.6萬元,同比增長10.2%。其中社會保險費收入111066萬元,同比增長4.97%;財政補貼收入25238.1萬元,同比增長6.15%;上級補助收入23808萬元,同比增長25.49%。
(二)全市地方財政支出情況
公共財政預算支出
上半年,全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672541萬元,占預算的53.8%,增長11.2%。分級次看,市級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含經濟開發區、西城區)完成227201萬元,占預算的52.5%,同比增長8.4%。其中:市本級完成200811萬元,占預算的52.9%,同比增長6.7%;經濟開發區完成21282萬元,占預算的48.5%,同比增長21.9%;西城區完成5108萬元,占預算的52.8%,同比增長31.1%。縣區級及其以下完成445340萬元,占預算的57.3%,同比增長12.7%。其中:兩縣完成242905萬元,占預算的59.2%,同比增長19.7%;三區完成202435萬元,占預算的55.1%,同比增長5.2%。
基金預算支出
上半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累計完成153294萬元,占預算的32.3%,下降6.1%。分級次看,市級(含經濟開發區、西城區)完成77006萬元,占預算的23.6%,增長91.4%;縣區級及其以下完成76288萬元,占預算的49.9%,增長38%。
國有資本經營支出
待下半年征收后,統一安排支出。
社會保險基金支出
上半年,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支出155010萬元,同比增長18.35%。其中:養老保險待遇支出149243.3萬元,同比增長18%。2015年上半年基金結余13066.4萬元,累計結余324256.3萬元。
(三)上半年預算執行的主要特點
一是財政收支順利實現“雙過半”目標。1-6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分別完成預算的53.1%和53.8%,分別超過時間進度3.1個和3.8個百分點,順利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目標。分級看,市縣兩級財政收支均實現“雙過半”目標。收入方面,市級完成預算的50.4%,縣區級完成預算的56.2%,其中舞陽縣、臨潁縣完成預算都在60%以上,分別完成預算的61.5%、60.9%。支出方面,市級完成預算的52.5%,縣區級完成預算的57.3%,其中舞陽縣、召陵區完成預算都在60%以上,分別完成預算的62.8%、60.5%。
二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正增長。今年前五個月,受宏觀經濟形勢下行等因素影響,我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一直處于下降趨勢,但降幅逐步收窄。元月份下降16.7%,1-5月份下降3.3%,降幅收窄13.4個百分點。1-6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5.2%,實現了正增長。從全省來看,全省和地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8.8%和8.2%,我市增幅分別低于全省和地市級平均增幅3.6個和3個百分點。如考慮剔除我市上年同期存量契稅以及中原銀行上劃等一次性不可比因素,1-6月份我市收入增幅可比增長12.6%,分別超過全省和地市級平均增速3.8個和4.4個百分點。
三是財政收入質量持續提升。1-6月份,全市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80.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5個百分點,稅收比重在全省排第1位,財政收入質量較好。各月稅收比重較好且均高于全省平均比重。今年以來,我市各月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均在75%以上,今年前六個月,我市各月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分別為76.6%、79.3%、77.1%、78.3%、79.7%、80.3%,分別比各月全省平均水平高3.1個、6.1個、9.4個、8個、9.9個、9.5個百分點。全市各級稅收比重總體較好。1-6月份,市級稅收比重達到86.9%,縣區級稅收比重為73.8%。除臨潁縣外,其他縣區稅收比重均在70%以上,舞陽縣、源匯區、郾城區、召陵區稅收比重分別為78.3%、74.3%、83.5%、70.8%。
四是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各級財政部門切實加強支出管理,確保重點支出需要,支出結構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和優化。1-6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672541萬元,同比增長11.2%。一般公共服務、教育、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交通運輸等分別同比增長12.1%、9.5%、16.6%、11.9%、94.3%、26.6%。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社會保障與就業、文化體育與傳媒、住房保障、農林水、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和城鄉社區支出合計509834萬元,增長12.2%,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5.8%,比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
三、存在問題分析
從去年的財政決算和今年上半年的預算執行總體情況來看。市政府及財政部門能夠認真貫徹市六屆人大五次會議決議,在宏觀經濟增速趨緩、新增稅源乏力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采取積極措施,組織收入,優化支出,充分發揮財政對“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促發展”的宏觀調控作用,促進了經濟形勢企穩向好和社會事業發展。但是,在財政經濟運行和預算執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在全球經濟復蘇艱難,全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我市財政經濟下行風險仍然較大,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壓力加大。
一是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或降或緩,未完成計劃進度。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速7.8%,比第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較同期增速回落4.4個百分點,增速低于計劃目標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7%,比第一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較同期增速回落2.5個百分點,低于計劃目標1.3個百分點;三產增速低于年度計劃0.6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年度計劃2.4個百分點。經濟增速放緩勢必對我市下半年財政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帶來不小的壓力。
二是政策調整導致地方稅收稅基縮減。從稅收政策和稅制結構看,國家一系列稅收政策的出臺,都選擇地方稅收開口子,因而就相應縮減了地方稅稅基。據地稅部門測算,今年上半年“營改增”所涉及行業的營業稅合計減收1875萬元,全面實行“營改增”后地方級將減收6.38億元。另外漯河商業銀行改制為中原銀行后,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原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繳納營業稅為省級收入,就地繳入省級國庫,由此將減少市本級營業稅3792萬元。此外,根據國家對保險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我市部分保險業納稅人享受政策性退稅,全年預計應退稅款4250萬元。
三是結構性矛盾突出,稅收增長乏力。據國稅部門統計,我市優勢產業的煙草制品、食品制造、造紙等行業近兩年稅收增長較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如上半年煙廠完成稅收104998萬元,同比下降2.7%,減收2916萬元;食品業完成稅收34281萬元,與同期基本持平,扣除特殊因素,實際為負增長;造紙業完成稅收5133萬元,同比下降2%。此外,我市符合高、精、尖制造業的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多處于起步階段,實現稅收尚待時日。
據地稅部門統計,近年來我市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稅收比重持續上升,2011-2014年占比分別為40.1%、44.8%、52.2%、54.9%,今年上半年稅收比重為41.6%,雖有下降,但仍將近過半。今年以來,國家雖然出臺了刺激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但對我市的影響尚未顯現出來,上半年這兩個行業稅收合計減收2.01億元,下降16.4%,房地產市場低迷狀態未有大的改變,直接影響了地方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
四是市本級新生財源不足,財源建設有待加強。市本級經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目前本級企業也是支撐全市經濟的核心力量。但多年來,通過加壓驅動和政策鼓勵,各縣區財政經濟均有了長足發展,新建企業和新上項目日益增多,加上國家各項轉移支付政策主要傾向于縣區,縣區的財政經濟基礎得到了明顯改善。而近年來市本級一些主要稅源企業如雙龍紡織、銀海化纖、仁和線材廠等要么關停并轉,要么關閉破產,而且原來發展勢頭強進的銀鴿集團,也因國際國內造紙行業持續低迷、產能過剩、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增大等因素,自2011年四季度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目前除雙匯集團和煙廠“兩家獨大”外,新興企業乏繼可陳。而且今年上半年,受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偏弱的影響,雙匯集團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均有所下降。據財政部門統計,上半年雙匯集團銷售收入213.73億元,完成全年銷售計劃600億元的35.62%,比去年同期221.5億元減少3.51%;實現利潤26.84億元,完成全年預計利潤55億元的48.8%,比去年同期29.5億元減少9.02%。反映到稅收上,上半年雙匯集團(按漯河地區)實現稅金120762萬元,完成計劃的100.03%,同比減少8667萬元,降幅6.70%;上繳稅金122491萬元,完成計劃的104.97%,同比減少8389萬元,降幅6.41%。上交地方財政收入4.61億元,比5.61億元減少6.6%。受當前經濟下行和市本級納稅企業數量遞減的影響,市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由二次區劃調整之初的65%左右,降至目前的40%左右,降低約25個百分點;支出比重也由區劃初的43%左右,降至目前的33%左右;與此同時,市級財政平均每年還要拿出數億元的資金作為配套性轉移支付補助給縣區,進一步削弱了市本級財政集中財力辦大事和改善民生福利事業的能力。
(二)決算和預算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門預算編制不夠科學,執行中缺乏剛性,約束力不強。依據調研情況反映,年初財政部門批復的部門預算,與部門實際需要差距大,不得不在年底進行一次性追加,不但導致執行結果數與年初批復數差別較大,而且由于追加經費時間較晚,造成了預算單位額度結余資金金額較大,反映出部門預算編制還不夠科學化、精細化。
二是經費管理使用不夠嚴格。審計結果表明,目前仍然存在個別部門無預算、超預算列支公務用車費用,其中四個部門單車運行費用在5萬元以上;無公務清單、超標準列支公務接待費;無預算列支會議費等問題。
三是項目資金管理有待規范。在項目資金管理中還存在著擠占、挪用或滯留專項資金、應計不計收入、應繳未繳稅金、專項資金撥付發放不及時、部分項目預算執行率低等現象,需要進一步加強監控,規范管理。
四、意見與建議
(一)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積極落實工業結構調整資金和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引導、鼓勵傳統企業進行擴能技術改造,推進食品產業高端化發展,培育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推進物流、電子商務、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充分利用產業集聚區財政激勵政策和獎勵資金,支持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引進、產業鏈條延伸、科技創新驅動、資源集約化配置,推動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
(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預算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政府預算體系,盤活結轉結余資金、預算周轉金和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預算單位自有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強化政府性債務管理,規范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積極化解存量債務,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并將政府債務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
(三)加強財政預算執行管理,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預算執行動態監管,注重均衡支出,加快資金支付進度,加強預算執行分析,積極盤活沉淀資金,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將財政資金更多地用于民生支出和重點支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促進內需。
(四)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管理精細化水平。進一步強化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將績效觀念和績效要求貫穿于財政管理的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健全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切實增強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五)加強項目資金管理,規范項目預算編審程序,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切實搞好專項資金的項目庫建設,健全項目跟蹤問效制度;完善專項資金項目立項、審定、預算安排等方面的程序和辦法,使項目預算更加科學合理,從體制和機制上預防和遏制擠占、挪用以及虛列等違規問題的發生。進一步理順資金分配渠道,加大專項資金整合力度,統籌安排預算內外資金,強化預算的調控職能,提高財政資金的整體使用效益。
(六)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政府職能部門和單位在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同時,要加強部門內部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聯系。充分挖掘現有的信息資源,梳理關聯部門之間的業務往來。建立溝通協作的運行機制,構建項目信息、業務信息和財政財務信息的共享平臺,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七)繼續加強審計監督。市政府審計部門要在一事一議、邊審計邊整改等有效做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手段,加大依法審糾力度,切實提高審計整改實效,不斷鞏固提高自身法律地位,同時注重發揮好執法執紀部門的配合聯動作用,使“本級審”工作更好地服務于我市發展大局,服務于經濟建設,為維護好財經紀律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