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所欲言議報告 凝心聚力謀發展
2月25日,召陵區第一代表團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審議。代表們一致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主題鮮明、內涵豐富、重點突出,實事求是地總結了我市2015年和“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成績,正視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及2016年的奮斗目標、工作任務和具體措施。目標催人奮進、任務具體明確、措施切實可行,完全贊同這個報告。
黎衛國、李力偉等代表說,政府工作報告總結工作客觀全面,分析形勢精辟深刻,部署工作科學務實,是一份指導性、針對性和操作性強,催人奮進的好報告。建議:一是關于民生工作一些數據,要再具體一些。如報告中提到的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提高大病保險人均籌資水平和支付比例等,要用具體數字讓代表明白。二是更加關注弱勢群體。政府要對留守兒童、單親貧困母親、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等弱勢群體加大幫扶力度,細化幫扶措施,切實解決其實際困難,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劉耀軍代表說,曹市長所作的報告,客觀公正地反映取得的成績,科學描繪了漯河今后五年的發展藍圖,充分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讓人倍受鼓舞。報告對今后的工作目標定位高,提出今后五年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綜合經濟實力躋身全省第一方陣,令人倍感振奮。對去年的政府工作總體感受有兩點:一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能力強。譬如,在去年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形勢下,房地產銷售非常困難,市政府審時度勢、沉著應對,及時出臺了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的系列措施,極大的減輕了房地產市場的壓力,促進了我市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市政府及時設立了企業“過橋”資金,有效解決了企業資金周轉問題,幫助我市部分中小企業走出困境。二是捕捉新產業發展的敏銳性強。及時捕捉新產業發展動態,決定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出臺了支持電子商務發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對東興電商園予以補貼,取得明顯成效,東興電商園被列為河南省電商產業示范基地,推動我市成為豫中南物流分撥中心。下一步,召陵區將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完善措施,開拓進取,堅決完成市定各項目標任務,向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陳軍、陳會偉等代表說,政府工作報告總結成績實事求是,工作安排具體得力,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整個報告反映了科學發展、務實發展、為民發展的思想,也體現出政府班子敢于擔當、真抓實干、開拓創新的作風。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亟需加大力度予以解決。如:近年來,我市建成區面積迅速擴張,城市人口大幅增加,但建成區的教育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卻嚴重滯后。尤其是召陵區近年來新建城區基礎教育資源不足、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現象更為嚴重,不能滿足召陵區群眾的教育需求。同時隨著二孩政策的實施,學齡兒童會逐年增長,教育資源壓力會進一步凸顯。建議:進一步加強新建城區教育資源配置,以市級公辦教育為主的教育資源要多向召陵新建城區傾斜,切實滿足召陵群眾對教育的剛性需求,緩解召陵區教育資源不足的壓力。
劉相威代表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將安排城建項目174個,力爭完成投資236億元,實施一批路橋工程,但是這些城建項目多是部署在市區北部和西部,東部城區城建項目偏少。歷史上東部城區的城市建設就虧欠較多,召陵區自建區之初,為了解決漯河東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問題,就克服困難,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相繼修建了淞江路、黃河路、中山路、東環路、汾河路、玉山路等道路,為漯河城市框架的擴大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做出了積極貢獻。但這些由召陵區投資建設的道路項目陸續進入還款期,資金壓力增大,導致目前召陵區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部分道路至今還未打通。建議市政府加大漯河東部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更大幫助,進一步促進東部城區經濟發展,方便群眾出行,擴大市區規模。
呂飛、周現甫、孔愛卿等代表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大力扶持小微企業,推動企業創新管理、提質增效;加大危困企業幫扶力度,對產品有市場、發展有潛力而一時存在困難的企業,政府要積極施策幫助等內容,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政府服務企業、促進企業加快發展的決心。回到工作崗位后,我們將帶領企業員工,認真學習領會政府工作報告,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發展之路走穩走好。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強銀企對接合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多組織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活動,積極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二是幫助企業解決用工難問題。針對企業缺工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專場招聘活動,加強對相關人員的技能培訓,對經過培訓的職工給予補貼,大力度培養技術人才,更好地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
劉運生代表說,現在群眾已經普遍認識到了環境的重要性,“金山銀山不如碧水青山”已成為共識,群眾當前對良好環境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但目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還不到位,農村部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無人管理現象仍然突出,環境問題成為影響農村群眾生活質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議:要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力度,建立農村保潔長效機制, 解決“臟亂差”問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