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2來源:
關于我市防汛應急能力建設情況的視察報告
——2022年6月21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七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6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組成視察組,在李思杰主任、陳平副主任的帶領下,對我市防汛應急能力建設情況進行了視察。視察組采取實地察看、現場詢問、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先后察看了交通路沙河橋在建項目、漳江路排水管網工程、馬灣攔河閘、舞陽縣侯集鎮高標準農田建設溝渠清淤整治項目等,聽取了市政府關于我市防汛應急能力建設情況的匯報以及市應急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等部門的專項工作匯報。通過視察,對我市防汛應急能力建設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了比較客觀全面的了解。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市委各項決策部署,深刻汲取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教訓,樹牢紅線意識,健全責任體系,夯實安全基礎,強化措施落實,防汛應急能力不斷提升,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一)健全防汛應急管理體系。構建高效防汛應急指揮體系。市防汛指揮部調整充實成員單位,組建河道防汛、城市內澇防汛、農田排澇和農村防汛等12個工作專班,明確工作職責,制定工作制度,建立聯動機制,形成了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防汛應急管理體制。積極推進數字化防汛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全市防汛應急指揮和快速響應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市應急指揮中心信息化平臺一期項目建設已完成,二期項目建設正在開展。不斷優化防汛應急預案體系。先后4次對市級防汛應急預案進行重塑性修訂,并對縣區、應急、水利、城管、農業農村等部門的防汛預案進行專題研究和安排部署,全市防汛預案體系逐步完善。扎實開展防汛應急演練。組織各縣區、各部門、大型企業開展多層次、多樣化、多場景、實戰化、常態化防汛演練,以實戰檢驗完善防汛預案、以實戰磨煉提升軍地協同和應急處置能力。
(二)加強防汛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項目有序實施,工程實施以來,累計投資13.5億元,完成管網改造336公里,實施雨污分流面積占中心城區覆蓋面積的73%,有效解決了城市部分區域的汛期積水問題。爭取省下達我市災后恢復重建項目3類67個,總投資1.27億元,其中水利水毀修復項目45個、防汛能力提升項目21個、水利發展資金項目1個。全面加強沙澧河險工險段治理,籌措資金6625萬元,治理沙澧河險工險段41處,重啟澧河舞陽縣左莊至田陳段治理工程。開展冬春農田水利建設行動,共清淤疏浚農田溝渠1832千米,新建橋169座、維修橋343座,新鋪設涵管731處、維修涵管422處,提升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提升防汛搶險救援能力。嚴格落實24小時防汛應急值班值守制度,時刻保持應急備戰狀態。加強防汛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目前全市已建立骨干防汛應急救援隊伍51支2744人,其中消防救援隊伍14支262人,專業應急救援隊伍24支796人,社會救援隊伍6支576人,民兵應急力量6支910人,武警應急隊伍1支200人。加強防汛應急物資儲備。投資近千萬元購置X波段天氣雷達一部、聲學多普勒流速儀一臺、高精度RTK一臺,以及水域救援器材、遠程供水系統等一批防汛搶險救援物資裝備。提前預置儲備了價值2823萬元的防汛物資和設備,在重點部位、關鍵環節準備了編織袋、鉛絲網籠、砂石料等搶險物料。
(四)排查各類防汛安全隱患。深刻汲取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教訓,及時印發漯河市整改工作方案,梳理出12項整改任務,逐項制定整改措施,從嚴從實從細推進問題整改落實。按照“早安排、早檢查、早發現、早整改”的原則,緊盯防汛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不間斷排查安全風險隱患,對排查出的430余處風險隱患實施“問題、任務、責任”清單管理,對425家地下空間和地下開關站(配電站)開展專項整治,對暫時難以消除的風險隱患實行“一對一、點對點”重點防控,有效防范化解了各類防汛安全風險隱患。
三、主要問題
從視察情況看,全市防汛應急能力建設工作整體態勢良好,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防汛應急管理體系不夠完善。部分領導干部防大汛搶大險意識不強、能力不高,風險防范意識和底線思維不足,存在僥幸麻痹心理。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后,防汛應急指揮調度機制還不夠健全完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高效聯動的意識不夠強;綜合研判分析、聯合調度、果敢處置的精準度、及時度、科學度不夠高;有的縣區和部門防汛應急預案內容不夠詳細具體,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與市預案結合不夠緊密,且沒有建立預案編制的評估、審查、修訂機制,預案編制質量有待提高。
(二)防汛排澇基礎設施仍需加強。受疫情影響,部分城區防汛排澇項目建設滯后,未能按原計劃的時間節點推進。老城區排水管網設計標準偏低,雨污管網沒有實現大循環貫通。部分農田溝渠管理維護不到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斷點堵點,防汛排澇作用發揮受限。一些防汛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河道防洪標準偏低,險工險段較多,僅沙澧河就有重點險工險段103處。防汛監測預警預報系統有待完善。如,可用于防汛監測的藍天衛士監測系統還需增設423個監控點才能實現全覆蓋;用于河道水情監測的水文監測站點較少,全市僅有沙河、澧河設有監測站點3處,其余潁河、清潩河、吳公渠等防洪河道均未設置水文監測站點,增加了科學調度的難度。
(三)防汛應急綜合保障能力不足。全市應急物資儲備庫數量少,容積小,防汛應急物資儲存分散,管理不規范。市防汛物資儲備庫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簡易倉庫改造而成,面積600平方米(參考省級標準我市防汛倉庫面積標準應為3000平方米),且為磚木結構,老化失修嚴重,無論防火等級還是倉庫面積都無法達到國家要求的防汛倉庫標準。防汛應急裝備種類不全,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我市現有儲備救災的帳篷、棉被、折疊床、軍用棉大衣、軍用棉衣數量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儲備的防汛物資主要是編織袋、鉛絲網籠等傳統常規物資。搶險裝備落后,缺乏技術先進、價值較高的搶險裝備。如排水機器人、水陸兩棲車、水上救生遙控機器人等在我市還是空白。防汛應急物資儲備調撥機制不健全。存在分口管理、分散調撥、分散配送的現象,應急部門缺乏可以直接調撥使用的物資集中儲備倉庫。
(四)防汛應急隊伍建設還需加強。目前,我市綜合應急救援主要依靠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救援隊伍較少,特別是縣鄉基層防汛搶險隊伍建設薄弱。各類應急救援資源分屬分散于各部門各行業,應急聯動不夠高效靈敏,防汛搶險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特別是高水平的專業防汛應急隊伍還比較缺乏。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普遍缺乏防汛專業技術人員,水上應急救援隊伍專業性不強,處置復雜情況能力不足。如,市公安局防汛應急救災突擊隊隊員大部分來自于不同警種部門,平時培訓少、訓練少、磨合少,防汛救災專業能力有待加強。
四、意見建議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指出,“各有關地區和部門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提前做好各種應急準備,全面提高災害防御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上來,充分認識做好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進一步強化防汛救災各項部署,細化實化各項措施,切實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落到實處。
(一)進一步加強防汛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建立完善“精準預報、科學研判、依法調度、協同聯動”防汛應急指揮體系。進一步加強防汛應急指揮信息化平臺建設,提升防汛應急管理智慧化水平。持續完善各類防汛應急預案,提升防汛組織指揮的科學化水平。合理規劃設置河道水文監測點,提升基層防汛預報預警能力。
(二)進一步加強防汛基礎能力建設。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市域河道重點險工險段的排查和防范,加快推進水毀工程及涉水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滯洪區攔洪、削峰、分洪方案,全面落實防汛責任制,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加快城市排水管網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城區應急防汛排澇和現場處置能力。高標準推進農田水利建設,積極實施疏浚工程,確保農田、村莊溝相通、渠相連,排水無障礙。
(三)進一步加強防汛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物資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的重要指示,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資金撥付進度,建立健全防汛救災物資、搶險救援裝備常態化儲備和應急儲備機制。優化物資儲備結構,采取政府實物儲備、商業協議儲備、社會資源運用、常規應急兼顧等多種儲備方式,不斷提升防汛應急物資儲備效能。
(四)進一步加強防汛隊伍建設。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和培訓,開展多批次、多層次的防汛實戰化演練。統籌組織協調、指揮調度應急救援專業力量、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公益組織、民間志愿者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防汛救災、防汛救援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