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1來源:
關于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的報告
——2022年8月31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九次會議上
市科技局局長 效國強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請予審議。
一、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的監督指導下,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市工作大局,全面聚焦創新之城建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聚焦戰略布局,全面加強頂層設計
堅持高位推進,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雙主任的漯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組建了“創新驅動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指揮部,成立了中原食品實驗室、全社會研發投入、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創新生態評價工作專班,堅持“清單制”“臺賬式”管理,形成了通力配合、齊抓共管、高效運轉的工作機制。高質量編制了《漯河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出臺了《關于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人才團隊引育、研發投入、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建設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1+N”政策體系,為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聚焦“項目為王”,厚植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1.高標準建設中原食品實驗室。建設河南省實驗室,是省委省政府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推進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市政府以打造全國有影響的創新之城為目標,舉全市之力建設中原食品實驗室。目前,《中原食品實驗室籌建方案》已經省科創委和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擬于9月底前掛牌運營;實驗室大樓內部裝修基本完成。首期投資5000萬元儀器設備已基本到位,計劃 9月5日前安裝調試到位。人才公寓主體工程9月底前完工,12月底滿足入駐條件。8名院士領銜,13名國家杰青、長江學者領隊,70名博導碩導科研骨干和300名研究生組成的10個科研團隊將于9月中旬分批入駐實驗室。高標準規劃設計食品科創園區,將漯河食品職業學院以西的3000畝土地納入科技園區規劃,擬于9月10日前開工建設。
2.全面提升食品加工中試基地建設水平。認真落實省委書記樓陽生在漯河調研時提出的“全面提升食品加工中試基地建設水平”的指示精神,新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肉制品、發酵飲料、奶制品等生產線6條,優化改造原有10條生產線;應用了5G超高清視頻場景,引進了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功能食品、健康食品、特醫食品等8個一流研發團隊;16條中試生產線面向全省食品企業發布了服務清單,先后為省內外196家食品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357次,中試服務產品上市294個,實現技術服務收入2.98億元,直接增加企業銷售收入113.5億元。
3.加快建設創新型示范園區。在全市范圍內選定了8個園區進行重點培育,打造一批以科技創新為主要特色的“精品園”“示范園”,來承載創新鏈的“落地”、成長。通過完善創新平臺建設、高層次人才匯聚、形象展示、線上線下交易、生產性服務業配套等功能,吸引更多創新型企業、平臺鏈式入駐園區。目前,雙匯第一工業園、迪信通5G智能制造產業園、衛龍三期等創新型示范園區已初見形象。
(三)聚焦創新源頭,不斷增強科技供給能力
1.培育創新主體激發內生力。實施創新型企業樹標引領行動、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計劃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市縣高新技術企業申報預審機制和重點企業聯系制度。2021年,全市培育省創新龍頭企業2家;省 “瞪羚”企業4家,實現了我市省級創新龍頭企業和“瞪羚”企業零突破;高新技術企業278家(國家級127家,市級151家),自2020年以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每年遞增30%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1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已公示入庫340家,較去年全年增長50.4%;至2022年6月,現存有效發明專利701件,同比增長22%,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96件,同比增長22.3%。
2.搭建創新平臺增強承載力。搶抓河南省實驗室體系重塑機遇,積極構建以中原食品實驗室為重點,以8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8家中試基地、8家國家級創新平臺、8個技術創新聯合體為主體,以一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先進適用的創新平臺為基礎,著力打造“1+4×8+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創新平臺325個(國家級5個、省級128個、市級192個);全市預報有研發投入的企業595家,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的89.3%,在全省處于較高位次。
3.實施創新項目提升競爭力。聚焦全市主導產業,切實做好重大科技項目篩選儲備,爭取更多的項目列入國家、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盤子。已累計獲中央專項支持8項1020萬元;獲省級重大專項5項,支持資金1600萬元;幫助293余家企業爭取省級研發補助4526.34萬元;立項市級重大科技創新專項22項,支持資金1400萬元;今年已申報備案研發投入項目2035項,計劃投入46.11億元,前8個月已預報全社會研發投入30.56億元,占全年目標82.6%。
4.引育創新人才夯實支撐力。實施創新人才引育工程,以實施“百千萬”人才計劃為統攬,完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與中國農業大學任發政院士簽訂了合作協議;引進了中國工程院任發政、龐國芳2個院士團隊和13個由院士、杰青、中原學者等領銜的高端科研團隊;與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工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合作,引進由院士、長江學者、中原學者領銜的食品領域的科研團隊18個189人;引進“百優計劃”人才13人、“雙千計劃”人才1320人、“萬人計劃”人才744人、高級職稱人才85人。目前,全市已建成博士后流動工作站4家,創新型科技團隊76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71項。
(四)聚焦轉移轉化,加速發力創新成果應用
持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引導、市場化運作、政產學研金服相結合的區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積極打造全省領先的科研成果轉化中心。一是培育支持龍頭企業、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平臺,推動中試基地平臺共享、共用,提升科技成果成熟度,完成科技成果從科研單位到企業的“無縫”轉化。目前已建成2家省級中試基地,占全省1/10;布局建設了6家市級中試基地。二是不斷優化服務體系。新增6個合同登記機構,實現縣區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全覆蓋。組建了我市首批240人技術經紀人隊伍。在去年技術合同登記額增長13倍的基礎上,今年前8個月,全市技術合同登記額已達289項11.42億元,超額完成省定全年目標。
(五)聚焦聚焦機制創新,科技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1.構建創新生態評價體系。在全省率先出臺創新生態評價辦法,涵蓋5大類、23項具體指標,每月對各縣區(功能區)、市直有關部門創新驅動發展工作進行評價,積極構建一流創新生態。我市營商環境“創新創業活躍度”指標連續兩年位列全省第四名,是連續兩年進入全省第一方陣的唯一指標。
2.創新財政科研經費支持方式和管理模式。建立與科研規律相適應的財政科技投入穩增長機制,2021年全市科技支出8.99億元,增長37.6%,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4.0%,居全省第五位。今年上半年,全市科技支出5.77億元,增長24.7%,占支出的比重為4.3%;設立3000萬元重大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探索實行“揭榜掛帥”制度,激發創新活力。目前,我市已簽約省級“揭榜掛帥”專項1項,市級“揭榜掛帥”項目4項;今年又啟動了第二批“揭榜掛帥”項目,已發布項目31項。
3.創新融合科技金融。大力實施“科技貸”,與郵儲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謀劃設立5000萬元的市級風險補償金,累計幫助31家企業爭取貸款1.51億元;積極動員63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申報科技創新再貸款21億元;設立了科技創新券制度,累計發放科技創新券5258.72萬元,已對24個項目補助460.94萬元;持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上半年共幫助12家企業完成貸款1.056億元,幫助企業數量全省第三。
(六)聚焦開放創新,科技合作交流扎實推進
先后與清華大學、江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累計對接各類科技需求180多項,組建了朱蓓薇院士專家工作室,建成了有140名專家入駐的人才資源庫、450項企業技術需求進入的技術難題庫、有800多項成熟技術的技術成果庫。
二、存在問題
對照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我市還有一些亟待補齊的短板弱項。一是科技創新的整體能力偏弱,創新平臺和產業生態圈的打造還不相稱,產業發展還處在價值鏈的低端。二是科技型企業數量和規模不夠強大,特別是缺乏大體量的科技領軍企業和科技上市企業。三是高能級創新平臺不多,全市規上工業企業666家,有189家沒有研發機構,國家級研發機構僅2家,省級僅70家,占全省2%左右。四是高層次人才匱乏,企業科研人員占比偏低,我市沒有本科院校,對研發人才的支撐不夠。
三、下步工作措施
概括的講,我市的科技工作將瞄準創新之城這個目標,突出“一個重點”,注重“三個持續”,確保創新之城建設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地、見到實效。
突出“一個重點”:即高標準、高質量推進中原食品實驗室建設。一是倒排工期,加快實驗室內部裝修、設備安裝、人才公寓及配套設施建設進度,力爭9月份掛牌并進入實體化運作。二是保障建設資金需求,加快推進河南食品科創園建設,力爭9月初進場施工。三是持續提升中試基地水平,進一步理順運營管理機制、中試成果產出利益分配機制,開展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攻關,建立食品開發與產業化示范基地,把創新成果變成工藝流程,盡快實現工業化、產業化。
注重“三個持續”:一是持續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堅持“抓大不放小”,分層分檔建立企業指導庫,做大存量挖潛增量;緊盯已入庫的2110項研發投入項目,確保快速啟動實施;強化行業部門管理,加大高校、醫院、科研機構研發投入;嚴格按照研發投入核定要求做好歸集入統,實現應統盡統、規范入統,確保全市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37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96%,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二是持續增強創新主體和平臺整體實力。強化分類施策和靶向服務,加快培育創新龍頭企業、產業鏈領航企業,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隊,力爭今年新培育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0家以上。加速布局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確保今年新建各類創新平臺35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三是持續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推動政產學研用主體貫通,人才、金融、土地、數據要素匯聚。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企業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系統完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政策鏈。落實“百千萬”人才引進政策,培育引進敢為人先、富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鏈。深化“科技貸”、科技創新券制度,拓寬科技金融多元供給的資金鏈。聚焦工業設計、技術交易、知識產權、中試基地等,培育一批新型服務機構,構建專業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的服務鏈。進一步完善創新生態評價體系,通過考核評價,激發全市上下創新熱情。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市人大常委會專門聽取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體現了對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必將有力推動我市科技事業發展。我們將認真研究和落實市人大的意見和建議,總結經驗、正視差距,積極作為,進一步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實力,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以優異的成績向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