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1來源:
關于全市民族工作情況的視察報告
——2022年8月31日在漯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九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22年工作要點安排,8月3日至4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焦紅艷帶領由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市人大代表組成的視察組,對全市民族工作情況進行視察。視察組深入到郾城區孟廟鎮關徐村、臨潁縣南街村、臨潁縣繁城回族鎮、漯河有鹿食品有限公司、漯河萬中禽業加工有限公司、召陵區召陵鎮白莊村和河南永光電力科技公司實地察看,并召開座談會,聽取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公安局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有關民族工作情況的匯報。視察組結合實地走訪、聽取匯報、座談討論,對視察情況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形成了視察報告。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有回族、蒙古族、滿族等38個少數民族,共3.9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7%,其中回族3.65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3%。全市各縣區、鄉鎮街道均有少數民族分布,有1個民族鎮,19個民族聚居村,各民族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近年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鞏固發展全市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一)加強領導,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機制。一是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及時傳達學習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研究具體貫徹落實措施。調整充實市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將民族工作納入黨校教學內容,制定培訓計劃,形成經常性教育培訓機制。二是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制定下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施方案》,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工作進行安排。三是提供有力支撐。將民族工作列入我市“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符合全國、全省和全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個人條件的評選名額向基層和一線傾斜。市財政做好預算資金安排,保障民族工作支出需求。
(二)優化服務,鞏固發展新型民族關系。一是積極落實民品貸款貼息政策。認真做好民族特需商品生產貸款貼息管理工作,提高貼息資金使用效益,近三年先后為5家民品企業落實貼息貸款1187萬元,促進我市民品企業發展,更好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二是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活動,近三年受省級以上政府表彰的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個、模范個人3名,被命名的省級以上示范單位8個。涌現出漯河“紅石榴”民族團結志愿者李中海工作室、臨潁縣繁城回族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等先進典型。三是助力少數民族聚居村發展。開展“同心圓·共發展”活動,全市19個民族村與周邊29個村(社區)結對共建,實現創建工作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如舞陽縣河北街村與閆劉村簽訂承保蘆筍種植合同,約定共享相關收益。發展集體經濟,助力民族村實現鄉村振興。如利用民族工作專項資金在郾城區關徐村建蔬菜大棚項目,吸收該村回漢群眾就業。扶持建設一批基礎設施項目,改善民族村人居環境。如利用民族工作專項資金對召陵區后油李村的坑塘進行回填,建成供村民觀賞的荷花池。四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就業和子女入學指導服務,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切實保障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做好社區民族工作,營造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三)注重引導,規范管理民族事務。一是多措并舉扎實做好宣傳教育。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月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多種形式的民族政策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和民族團結主題征文活動。在教育系統開展民族教育優秀教學成果評比及展示活動。二是規范清真食品監管。對全市清真食品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專項檢查,重大節日前,組織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單位,對清真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商戶及學校的清真食堂、清真灶進行聯合執法檢查,確保清真食品安全。三是堅持依法治理。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機制,健全風險隱患排查化解機制。引導少數民族群眾學法用法、遇事找法,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領域矛盾糾紛。
二、主要問題
近年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思想認識有待深入。民族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都很強,全面準確把握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有的單位和干部對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認識不夠到位、理解不夠透徹,缺乏謀長遠的責任擔當。有的認為民族工作是少數民族的事、是民族工作部門的事,與本職工作關系不大,做好民族工作的主動性不夠;有的對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區分不清,存在有認識誤區;有的在處理矛盾糾紛時,把一般性問題泛化為民族問題,強調和夸大民族的特殊性;有的把民族問題一般化,淡化和漠視民族問題的政治敏感性。
二是創新能力有待增強。在城市民族工作中,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斷加深,民族工作任務也越來越艱巨。涉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和少數民族基本公共服務還存在短板。少數民族聚居村存在發展不盡平衡、農業基礎薄弱、人才匱乏等問題。部分民族村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大多數民族村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組織化程度低,增收難度大;養殖業以散養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加工業缺少特色,產品技術含量低、名特優產品少;受重商輕教傳統習俗影響,很少有懂種植、養殖和加工的專業技術人才。開展的結對幫扶活動,全方位、多層面的幫扶措施不多,幫扶的渠道較少,幫扶的長效機制還未形成。
三是治理水平有待提升。新的歷史條件下,民族工作的范圍、內涵和內容都在發生著變化,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心正在向一線下沉、向基層傾斜,而基層民族工作目前還存在工作力量較為薄弱、干部隊伍有年齡斷層等問題。民族工作涉及面廣,需要各部門齊心協力完成。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信息互通不夠、協同配合不夠等問題,統籌協調、綜合治理的作用未充分發揮。
三、下步工作建議
當前我市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實現“兩個上臺階、四個走前列、兩個大提升”奮斗目標,需要安定和諧的大環境,需要匯聚各族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我市是全省民族工作任務較重的地市之一,做好民族工作事關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一是提高工作站位。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高政治能力、專業能力、群眾工作能力。要落實主體責任,自覺主動地把民族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要進一步完善民族工作體制機制建設,加快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是推動創新發展。發展是民族團結和諧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鞏固的重要保障。我市要爭當全省“奮勇爭先、更加出彩”排頭兵,全市各族群眾都是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群眾都不能置身事外。要把握融居趨勢,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推動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范評選表彰,常態化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活動。因地制宜加快推動民族聚居村發展,找準鄉村產業發展的切入點、結合點、發力點,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形成“一村一品”。持續開展“同心圓·共發展”活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工作,深化民族村與周邊村的結對共建工作。要用好用活少數民族發展扶持資金,推動民族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提升、人居環境整治。要聚焦人人持證,促進各族群眾就業增收。支持企業廣泛吸納各族員工,鼓勵各民族聯合創業。要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提升治理水平。堅持依法治理,增強干部群眾的法治意識,依法保障各民族群眾合法權益,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不斷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強大合力,堅持不安定因素排查化解、會商研判、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工作機制,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推進民族工作數字化建設,加強部門工作平臺和業務數據對接,加快信息化、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以信息化賦能促進民族事務數字化、規范化、便捷化。夯實基層基礎,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扎實、數量充足的基層民族工作隊伍,確保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到基層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層有人抓。在不斷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水平的過程中,不斷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