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來源:
漯河市人民政府關于代表所提建議、批評和意見辦理情況的報告
——2023年12月26日在漯河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
市人民政府秘書長 史耀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受市政府委托,現將市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代表所提建議、批評和意見辦理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總體辦理情況
一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市政府及各部門圍繞“三城”建設,強化責任擔當,狠抓工作落實,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有效解決了一批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向好、持續領先的態勢趨勢。目前,256件建議已按要求全部答復完畢,其中,145件已解決或基本解決,101件已列入計劃正在解決,因條件限制需以后解決或留作參考10件。建議答復后,收到市人大代表反饋意見表172份,電話隨機回訪代表近200人,反饋結果全部為“滿意”或“基本滿意”。辦理過程中,主要做了三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高位推動。市政府高度重視人大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對代表所提建議逐一建立工作清單、明確責任單位和落實舉措,臺賬化推進工作落實。今年以來多次召開市政府常務會、市長辦公會聽取代表建議辦理情況,研究解決突出問題。嚴格落實市領導督辦重點建議制度,市政府分管領導逐件閱批代表建議,定期研究調度分管領域建議辦理情況,推動各項建議不懸空、快落實。
(二)全程跟蹤督辦。完善代表建議審核交辦、責任分工、會商答復、聯系溝通、視察督辦、核查評價、重點建議辦理等工作機制,嚴把三道關口,形成工作閉環。一是嚴把源頭關。逐件對代表所提建議審核研判、分類整理,精準提出審核、擬辦意見,確保代表所提建議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實。二是嚴把辦理關。印發了《關于認真做好市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重點建議辦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通過實地調研、定期督查、召開協商會議等方式,及時掌握各承辦單位辦理情況,加壓推動工作落實。三是嚴把效果關。對建議辦理情況開展“回頭看”,對已解決或基本解決的,進一步提升辦理成效;對列入計劃的持續采取有力措施,逐項跟蹤落實;對辦理過程中人大代表“不滿意”的,責成承辦單位查找原因、限期整改,二次辦理后代表仍“不滿意”的,通報批評,并將其作為年底綜合考評扣分因素,倒逼各單位高度重視、主動作為。
(三)凝聚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四方協商機制。建立市人大相關委室、督查部門、人大代表、承辦單位四方協商機制,通過溝通協商增進了解、達成共識,合力推動建議辦理落到實處,共召開四方協商推進會2次。二是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按照“辦前溝通、辦中對接、辦后反饋”要求,加強與人大代表的溝通聯絡,采取座談協商、現場視察、線上交流等方式,聽取代表辦理意見,進一步提升辦理質效。三是建立配合聯動機制。探索完善協同配合、內部督辦、考核評價等機制,加強主辦單位與協辦單位間的溝通配合,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提高建議辦理的針對性和代表滿意度。
二、重點建議辦理情況
(一)徐亞輝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大我市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議辦理情況。目前,全市已建成電動汽車公用充電站78座、公用充電樁1222個,其中2023年新建公用充電站26座、公用充電樁643個,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具體工作中: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成立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漯河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19-2035)》,科學規劃全市充電樁空間布局和建設時序。二是加快項目建設。制定《漯河市2023-2025年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爭取省級獎補資金2880萬元,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白云山路光電儲一體化充電站、臨潁縣縣域示范性集中式公用充電站等項目相繼建成投運,市城投集團城區智能停車系統(配建充電樁)、市市政集團城區充電站等項目正在按計劃推進建設。三是強化市場監管。出臺《漯河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暫行辦法》,對充電服務費規范定價、明碼標價,嚴厲打擊亂收費現象。下一步,計劃將全市公用充電站項目納入平臺統一管理,實現日常監管全覆蓋。
(二)張向云代表提出的“關于在我市公共場所配置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建議辦理情況。投入70多萬元,購置20臺AED設備,分2批全部安裝配備到位。其中,第一批配置在市高鐵站、火車站、市民之家等10個點位。第二批配置在漯河市高級中學等9所學校以及人流量密集的會展中心等10個點位。同時,將公共場所AED配置管理工作納入全市院前急救體系,科學調配AED設備使用,填補急救人員達到前的搶救“空檔期”。開發微信小程序“AED”地圖導航,發布使用攻略,多途徑向大眾普及急救知識,提高全民急救意識和急救能力。
(三)張慧芳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強我市幼兒園規劃建設”建議辦理情況。一是推進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印發了《“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方案》《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加快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2023年投入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6306萬元,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1所、新增學位2080個,普惠性資源覆蓋率達到91%。二是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印發了《漯河市中小學校幼兒園機構、編制和人員管理辦法》,進一步優化教職工機構編制管理方式,全市鄉鎮幼兒園事業編制均核定到校。2019—2023年,全市共招聘幼師315人,師資隊伍持續壯大。三是創新辦學模式。實施集團化辦學和領航幼兒園共同體共建工程,成立漯河市實驗幼兒園等3家教育集團,組建漯河市市直幼兒園和郾城區實驗幼兒園領航共建共同體,初步構建了科學合理的幼兒園辦學模式,推動優質資源合理配置、均衡發展。
(四)詹耀軒代表提出的“關于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地方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建議辦理情況。一是落實支持政策。出臺《漯河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實施方案》《漯河市支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十項措施》,實行“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推動全市200家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二是創新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模式。依托中原食品實驗室、省食品中試基地、科創產業園等載體,積極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我市成功入選河南省首批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試點市,產教聯合體以全省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被省教育廳推薦上報教育部。三是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地方主導產業水平。支持漯河食品職業學院申本,目前教育部已考察驗收。支持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建技術技能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出臺《漯河市重點企業引進人才工作細則》《漯河市重點企業急需緊缺人才需求指導目錄》,2023年全市工業領域新引進碩士以上人才210人,開展“萬人助萬企漯河在行動”專項招聘活動202場,發布招聘崗位8.2萬個,1.5萬人達成求職意向。
(五)路文華代表提出的“關于大力推進民營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議辦理情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在全面落實中央和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一攬子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制定出臺全市穩經濟108條政策措施、企業穩崗穩產8條措施,全力以赴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一是強化企業梯度培育。新增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9家、“瞪羚企業”9家。新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305家,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二位。35家“倍增工程”企業收入占規上工業營收的比重達到50%以上,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0%以上。雙匯、金大地2家企業入選2023年省制造業頭雁企業,實現了零的突破。雙匯、衛龍、金大地入選省級產業聯盟會長單位。二是推進企業綠色轉型。入選國家數字化轉型貫標試點企業3家、省制造業頭雁企業2家,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國家級綠色園區1個,漯河經開區、臨潁經開區成為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際華3515被評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漯河國際食品合作產業園被認定為全省首批國際合作園區。三是深入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召開“萬人助萬企”周例會268次,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3.3億元,解決企業用地、環評等問題436項,獲評“萬人助萬企”優秀省轄市。四是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全面落實省優化營商環境“五件事”,“免申即享”平臺入選2023年省大數據優秀應用案例;整合30個部門政務服務事項351項,上線“一件事一次辦”事項189個、居全省第1位,入選全國“2023數字政府創新成果與實踐案例”;全省率先推行“證照聯辦”改革,辦證時長由20個工作日壓縮至5個工作日;優化提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推動12315、12366和水、電、氣、暖等各類服務熱線全面入駐;獲得全國知識產權信用分級監管試點優秀等次,信用監測排名躍居全國第7位。
(六)周金輝代表提出的“關于激活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助力漯河建設創新之城”建議辦理情況。一是構建政策體系激勵企業創新。出臺一系列財稅、金融支持政策措施,累計發放、減免各類創新資金近10億元。創新推出“六可選”人才服務措施,引進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800多人。二是打造創新平臺支撐企業創新。高水平建設運營中原食品實驗室,開展課題研究257項,為256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357次,與14家企業簽訂技術服務合同金額5730萬元。新認定省級創新聯合體2家,獲批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各類省級創新平臺14家。三是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企業創新。全社會研發投入31.5億元,增長41.8%、居全省第2位;研發投入強度1.74%,居全省第9位、前進2個位次;規上工業企業“四有”覆蓋率達85.1%、居全省第1位。四是加快轉化成果引導企業創新。組織開展專家企業行、企業高校院所行等各類產學研對接活動39場次,500多家企業參加對接活動。建成省級中試基地2個、市級中試基地7個,上市中試產品294個,直接增加企業銷售收入113.5億元。
(七)邊曉輝代表提出的“關于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議辦理情況。認真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貫穿鄉村全面振興全過程。一是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6.9萬畝,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180萬噸以上。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占比全省第1,“菜籃子”考核、生豬產能調控考核分別居全省第3位、第1位。二是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麥椒套種”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5G智慧農業種植面積超3萬畝,5G智慧農田入選全國數字鄉村典型案例。積極推進小辣椒、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發展,累計培育臨潁小辣椒、召陵枯河鴨蛋等“三品一標”農產品97個。加快以中糧面業為代表的面制品等6個全產業鏈建設,雙匯牽頭的河南省肉制品全產業鏈成為首批國家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化聯合體建設,創建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4個、省級產業化聯合體25個,推動138家農業龍頭企業、43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進入聯合體,帶動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實施“百村倍增、千村提質”行動,實現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兜底清零”,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598個、占比47.12%。培育產業興旺星達標村352個、生態宜居星達標村1091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培育農民直播銷售員397名,實現銷售額近12億元。四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創建“美麗宜居村”259個。積極發展景觀農業等業態,打造5條市級、27條縣級農業生態旅游線路,接納游客32萬人次,綜合收入近5億元。舞陽縣賈湖村等4個村成功創建省級康養旅游示范村,臨潁縣獻街村等5個村被評為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食尚年華鄉村田園休閑游路線入選2023年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行精品景點線路。同時,深入踐行“楓橋經驗”,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網格,深化農村“四治建設”,著力培育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八)崔順梅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大河湖管護力度創建美麗幸福河湖”建議辦理情況。一是抓實專項整治。常態化開展河湖“清四亂”、城鄉黑臭水體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專項行動,8條國省控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標、綜合達標率由年初的62.5%提升至78%,澧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千噸萬人”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104個農村黑臭水體完成整治,498個入河排污口完成統一命名和編號。沙河(城郊段)成功創建省級幸福河湖,沙澧河(城區段)成為首批水利部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在全省美麗幸福河湖建設暨“五水綜改”現場會上我市作了典型發言。二是強化系統治理。持續開展雨污分流改造,新改造排水管網35公里、47個小區實現雨污分流,累計改造雨污管網349公里、404個小區實現雨污分流,中心城區雨污分流覆蓋率達到80.1%。實施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出水水質全部達到國家Ⅳ類標準。謀劃實施水韻沙澧綜合提升工程,引澧入潁、城鄉供水一體化等5個項目完成投資9.06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95.37%。謀劃實施“四水同治”項目30個,計劃投資36.51億元,完成投資31.67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86.7%。強化農村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736個村實現垃圾分類處理,整治坑塘9919處,農村污染物入河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加強日常監管。嚴格落實“河長制”,四級河長開展日常巡河5萬多次,依法拆除違章建筑76處、查處非法捕撈問題700多起。建立24小時智慧監控系統,構建了立體化、全天候的監管體系。強化跨區域執法監管,制定《跨界河湖河長制聯動方案》,與周邊地市構建了高效的聯動機制。在全省首創田長、河長、林長“三長聯動、一巡三查”機制,經驗做法全省推廣。四是完善制度機制。新建河湖長等制度10項,頒布我市第一部涉河湖條例《漯河市河湖保護管理條例》,將《漯河市澧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列入年度立法計劃,確保河湖生態持續向好。
(九)李香穩代表提出的“關于我市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金擴面增效”建議辦理情況。加快研究出臺《漯河市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金管理使用辦法》,將“信易貸”平臺貸款納入漯河市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金補償范圍,持續加大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建立5000萬元的科技貸風險補償金,累計投放科技貸14.47億元、發放補償金1000萬元。出臺《漯河市支持鄭州銀行漯河分行開展政策性科創金融業務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成長實施方案》《漯河市政策性科創貸款風險補償金管理使用辦法》,設立5000萬元科創貸風險補償金資金池,對“專精特新”“小巨人”“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等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全市科創金融貸款余額11.66億元。
(十)喬翠平代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建議辦理情況。2019年以來,我市共整治提升老舊小區1303個,改造面積890萬㎡,惠及居民10萬余戶。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出臺改造方案,明確改造任務、標準,建立政府統籌、條塊協作、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成果共享。二是創新治理方式。成立業主委員會或業主自治組織,建立“業主繳費、財政支持、專業管理、全面覆蓋”的物業管理長效機制,小區成立率86.6%、居全省第1、在全國領先。開展“紅色物業”創建,成立物業行業黨組織8個、小區黨組織408個。三是開展專項整治。組建小區創文督導檢查專班,對市區“六大周邊”126個重點小區開展多輪次全覆蓋檢查,推動居住環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以高度負責的態度、更加務實的作風、扎實有效的舉措,高質量做好代表建議辦理工作,推動更多建議落地見效、精準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