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6-27來源:
關于全市研發投入暨創新平臺建設情況的報告
——2024年6月26日在漯河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
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 項麗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全市研發投入暨創新平臺建設情況,請予審議。
一、基本情況
(一)全社會研發投入連創新高。堅持把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抓手,緊盯不放,通過政策引導強保障、項目謀劃強基礎、第三方指導強服務、周報月調度強推進、“兩表一賬”強規范,實現全社會研發投入大幅增長。2020-2022年,全市累計謀劃研發項目7000余項,研發投入達到100億元以上,正常生產經營的規上工業企業研發項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帶動全市研發投入快速提升,研發投入總量分別達到17.93億元、22.21億元和31.5億元,增速達到32%、23.9%和41.8%,分別居全省第3位、第5位、第2位,研發投入強度從1.14%大幅提升至1.74%。2023年,全市歸集上報全社會研發投入42.6億元,同比增長38%,預計研發投入強度可達2%以上(尚未反饋認定);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75%,居全省第二位,我市先后2次在全省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現場會在我市召開。今年上半年,已謀劃實施研發項目2624項,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歸集研發投入突破20億元,實現“雙過半”。
(二)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日趨完善。一是中原食品實驗室高效運營。實驗室研發大樓、中試基地,分子生物學、微生物等多個高標準實驗室建成投用;科學家之家和人才公寓完成入住;省食品科創園今年竣工投用。成功舉辦中原食品實驗室科學家大會暨全市創新發展大會,組建24支科研團隊,開展課題研究257項,發布代表性科研成果36項,與25家企業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先后為省內外256家食品企業提供技術服務300余次。省委書記樓陽生、省長王凱等先后到我市對實驗室建設運營給予高度評價,并要求各省轄市和科研機構向我市學習,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專題報道實驗室科技創新成果近百次。二是創新平臺建設提質增量。建立市、縣(區)級層面的創新平臺培育庫,對照國家、省、市級平臺建設標準建立入庫企業扶持臺賬,推動現有創新平臺逐級提升。2023年以來,國家食品安全評估中心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漯河)合作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士卿鳳翎牽頭建設的“氟硅新材料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和牽頭建設的“安邁康益生菌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牽頭建設的皮革皮鞋產業研究院先后掛牌設立;中國工程院龐國芳院士工作站、黃繼紅中原學者工作站、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獲批建設;建成雙匯、微康創新聯合體2家,存有量居全省第三位,全年認定省級各類創新平臺27家,創歷史最好水平,有效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17.4%,居全省第二位。2024年,入庫省級以上創新平臺30個、市級創新平臺33個,作為今年重點培育對象。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研發平臺3個、省級研發平臺151個、市級研發平臺205個,形成了以中原食品實驗室為龍頭、省市級平臺為支撐的多元化創新平臺體系。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領導體制,健全政策體系
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分管領導一線指揮,市級層面統籌推進工作機制。先后成立了科技創新委員會,創新驅動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指揮部,高點謀劃、高位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相繼出臺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關于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實施創新“十大工程”加快建設創新之城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科技創新,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近三年,撥付各類科技創新專項資金8083.8萬元,減免2022年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4.74億元,增幅達115%;304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3.96億元,增幅68.81%。2023年,全市科技支出13.97億元,同比增長24.4%,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5.3%,居全省第4位。強化督促指導,著力破解科技創新的難點和堵點,將科技創新重點任務目標納入市委、市政府周交辦、月講評、季總結體系,形成了市縣共同發力,部門協同配合,共同抓落實的良好局面,累計交辦重點科技創新事項100余項,均得到有效落實。
(二)強化創新主體培育,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建立完善科技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隊,以“科升高”“規進高”為主要抓手,量質并舉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2023年,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56家,完成省定任務的132%;獲批省級“瞪羚企業”9家,是近三年獲批總量的2倍;推薦兩批共97家企業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數量是去年的1.53倍,全年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3家,完成目標任務的132%,總量達到203家。2024年,培育入庫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1家。
(三)深化產學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轉移轉化
成功舉辦全省科技成果(漯河)發布會,漯河經濟技術開發區獲全省食品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現場發布先進成果246項,達成合作意向64項;召開“中國食品產業技術發展高峰論壇暨全國食品工業經濟運行發布會”,江南大學科技成果發布會等,組織開展專家企業行、企業高校院所行等各類產學研對接活動39場次,500余企業參加對接活動。加強技術中試熟化,已建成省級中試基地2個,市級中試基地13個。全年完成技術合同登記441項、21.91億元,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22%,增速達46%,連續3年實現大幅增長。2024年,全市技術合同登記額已達20.2億,提前完成省定半年任務。
(四)聚焦引才育才,做大人才總量
依托中原食品實驗室,集聚了孫寶國、謝劍平、龐國芳、任發政等12名院士,匯聚了省內6所高校、省外9所高校以及相關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建立了300人左右的專兼職科研隊伍,形成了無可比擬的人才優勢。先后制定《關于實施“百千萬”人才計劃助力漯河“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漯河市“三二一”高層次人才培育計劃》《漯河市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六可選”服務保障若干措施》《關于加快建設全國食品創新人才高地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食全食美漯在其中”食品領域專場招聘活動。深入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累計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8萬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7.5萬人,新增高技能人才7.5萬人,全市累計持證(評價)人員43萬人。技師學院2名學生勇奪世界技能大賽金牌,破格入職技師學院。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個,中原學者工作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5個。今年中原食品實驗室研究生院即將建成,省教育廳明確表示支持研究生院建設,并同意給予3個博士生和36個碩士生的招生名額。
近年來雖然全市為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創新主體、平臺保持較高增速,但受限于我市創新資源相對匱乏,基礎薄弱,總量在全省占比仍不高,企業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還需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高標準建設運營中原食品實驗室
錨定爭創國家級實驗室目標,謀劃實施一批前沿課題,全年開展科研項目100項,承擔省級科技項目20個以上,突破關鍵技術15項,申請專利50項以上。圍繞健康食品、未來食品、“食藥同源”等研究方向,常態化開展科技合作對接,服務企業200家以上,推動50項以上新產品上市。匯聚一流人才,全年招引高端人才50名以上。設立實驗室科創基金,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建立健全科學家績效考核制度,完善新實驗室功能布局,全面加快新實驗室、新中試基地等科創園區建設。
(二)加快創新主體培育
依托沙澧智慧島、食品科創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等雙創孵化載體,全年新培育省級孵化載體2~3個,市級孵化載體5個以上,力爭實現縣區省級雙創孵化載體全覆蓋。充實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全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凈增45家以上,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00家以上。遴選一批創新能力強、增長速度快、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全年新培育創新龍頭、“瞪羚”等創新型企業5家以上,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5%。
(三)打造創新平臺集群
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積極推動國家肉制品技術創新中心申報國家級研發平臺,提升3515功能鞋靴研發中心科研能力。聚焦優勢產業和重點產業集群發展需求,推進金大地氟硅新材料、經開區食品裝備、示范區冷鏈物流、臨潁縣中科院金屬新材料、郾城區安邁康益生菌、郾城區中科可降解材料等6大產業研究院建設。圍繞液壓科技、精細化工、精密制造、智能食品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特色產業細分領域,全年新建設省級創新平臺20個以上,實現重點企業高水平研發機構全覆蓋。
(四)強化高層次人才引育
積極落實“1+20”“六可選”等人才引進一攬子政策,招引一批不同領域高端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對接卿鳳翎、石碧等院士積極開展聯合科研項目,共享資源、共同攻關,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支持企業自主在國內外經濟發達地區或城市設立研發平臺等科創飛地。全年新建省院士工作站、中原學者工作站、博士(碩士)實踐基地5個以上,新培育市級以上領軍人才10人、創新型科技團隊15個,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50名以上。
(五)謀劃實施研發項目
圍繞傳統產品升級、“卡脖子”技術、中原食品實驗室合作等方面謀劃研發項目,力爭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46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3%以上。持續幫扶指導企業設立研發項目、建設研發機構、引育科技人才、開展產學研合作,力爭全市正常生產的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活動全覆蓋。謀劃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專項,全年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引導地方科技創新專項等國家級項目2項以上,省級重大專項、重點研發專項等省級項目2項以上,實施市本級重大科技創新專項10項以上。
(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立足我市實際,做好《漯河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決定》地方立法調研,起草法規文本草案。支持沙澧高新區在全省層面晉位提升,加快召陵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建成省級高新區,啟動臨潁縣、郾城區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創建省級高新區工作并納入省級培育庫。支持郾城區依托中原食品實驗室和省食品科創園,臨潁縣依托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省級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積極對接省內外大院大所,定期開展“專家企業行”“企業高校行”活動,全年舉辦技術對接活動、成果發布會10場以上,全年技術合同登記額增長30%以上,總量達到30億以上。
(七)深化科技機制體制改革
扎實推進科技服務綜合體建設,積極征集各類創新主體需求,依托服務專家庫因地制宜開展各類業務指導培訓,常態化提供精準創新服務。強化科技金融緊密結合,探索建立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金融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加強銀企對接,在市級“科技貸”基礎上,積極引導縣區單獨設立“科技貸”風險補償金。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