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0-30來源:
關于全市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情況的視察報告
——2024年10月29日在漯河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組
市人大常委會: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2024年監督工作計劃,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耀軍帶領由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組成的視察組,通過實地察看、現場詢問、走訪群眾、座談交流、聽取匯報等形式,先后深入郾城區、源匯區、西城區相關文創企業、項目建設現場、歷史文化街區等地,詳細了解我市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情況。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錨定省委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目標,堅持“文化點亮城市,產業彰顯特色,創新引領未來”,深入挖掘賈湖文化、許慎文化、食品文化、商埠文化“四大文化”內涵,統籌推進文旅文創融合向廣度和深度拓展,促進城市發展活力和能級提升。
(一)要素保障不斷強化。一是頂層設計逐步深化。制定《漯河市實施文旅文創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印發《2024年漯河市文旅文創融合戰略重點工作》,主動融入全省“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旅品牌體系,持續提升“七大文旅”項目,創新開展“十大精品”活動,塑造了一系列彰顯漯河元素的文旅品牌,引領漯河文旅文創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二是體制機制持續優化。成立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指揮部,建立健全指揮長、指揮部辦公室、專班推進辦“三級會議”制度;將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納入市委市政府周交辦、月講評、季總結考核督辦體系,推動重點任務落地落實;高標準召開全市旅游發展大會,組建市文旅集團,圍繞酒店、賽事、景區、文創等六大核心業務板塊,拓展核心業務,全面提升文旅業態。三是政策體系不斷細化。實施文藝精品催生工程、“五個一工程”和品牌協會建設工程,對我市優秀文藝作品進行獎扶;推出漯河旅游聯票、“引客入漯”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文旅促消費優惠政策,為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提供保障。
(二)文旅業態日益豐富。一是盤活“旅游+”增動力。聚焦“四大文化”內涵,推出賈湖文化探源之旅,經典南街尋夢之旅等多條旅游線路,助推全市文旅資源精品活動互動、文化內涵互補、旅游功能互促、交通空間互聯,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全產業鏈。今年前三季度,漯河市共接待游客3017.8萬人次,同比增長18%,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9.9億元,同比增長22.5%。二是點亮“夜經濟”添活力。融入本地自然資源,融合文化內涵和現代元素,努力打造城市夜間經濟文化聚集區和高質量文化打卡地。沙澧河文化風光帶定期舉辦四季燈會,定期開展夜間無人機飛行表演,設置沙灘夜宴、非遺市集等,“十一”期間,該景區核心區域日均夜游達上萬人次;河上街景區融合“主題公園+特色小鎮”休閑文旅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一園三館三街”格局,展現了古老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入選今年河南省首批省級夜經濟集聚區;源匯區空冢郭鎮半坡朱村成功舉辦“大地歡歌幸福漯河”全國夏季“村晚”,入選全國夏季“村晚”示范展示點。三是融合“文旅體”聚合力。發揚傳統資源優勢,做好“體育+文化+旅游”融合文章。在舉辦我市地方特色民間賽事和群眾體育、文化藝術活動基礎上,大力發展賽事經濟,今年先后承辦了第11屆東亞空手道錦標賽、全國青年拳擊錦標賽等16項省級以上高水平體育賽事,國家和省市主流媒體對各項賽事進行了系列宣傳報道和現場直播。龍舟賽開幕式現場觀賽人數超8萬人,累計吸引20余萬人次現場觀看賽事,提升了我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和潛力。
(三)文旅名片獨具特色。一是持續挖掘文化內涵。挖掘、傳承和弘揚賈湖文化、許慎文化內涵。建成并開放賈湖遺址博物館,設立賈湖文化研究會、許慎文化研究保護中心,先后成功舉辦兩屆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五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發表賈湖文化、許慎文化等領域高水平學術論文350余篇,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等國家級主流媒體多角度、全方位介紹賈湖遺址及賈湖文化、許慎文化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過程中和中華漢字研究中的作用,為賈湖文化、許慎文化根植漯河、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精心打磨文創精品。圍繞“四大文化”和漯河特色文化元素,創作出豫劇《郾城大捷》、舞蹈《賈湖之光》、情景劇《字圣》等文藝節目,推出舞陽農民畫、《說文解字》線裝書、賈湖骨笛等數百款“漯河禮物”,推動文旅文創產業可持續發展。三是不斷煥新文旅項目。聚焦沙澧河文化風光帶、漯灣古鎮、河上街等全市重點文旅“七大項目”,圍繞項目文化稟賦,謀劃實施文旅項目提升工程,在景區常態化舉辦“食尚年華音樂嘉年華”等優秀文藝節目展演、民間工藝展示、餐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深受群眾歡迎,逐步盤活文旅項目“重資產”。
二、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在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向城市文化內涵豐富、文旅產業蝶變邁出實質性步伐,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文旅文創領域生產力未充分發掘挖潛。一是文旅產業結構不優。我市文旅產業總體體量不大,基礎設施還不完善,文旅消費項目不豐富且多為中低端,高端酒店住宿資源稀缺,高附加值的旅游產品供給不足,不能滿足群眾旅游消費需求。二是文旅企業創新動力不足。部分文旅企業仍依賴于傳統商業模式和營銷策略,服務項目較為單一,缺少以角色扮演、沉浸游等為代表的,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產品和體驗的服務項目;短劇直播、影視動漫、體育競技等文旅體產業整體上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培育和發展文旅文創新質生產力力度不夠。全市文旅線路與旅游景區數字化程度普遍較低,缺乏信息化平臺進行統籌整合;數字文創產品領域尚未得到有效開發。
(二)文旅文創品牌效應還不夠凸顯。一是文化內涵挖掘不深。以“四大文化”為代表的具有漯河特色的大文化格局還未形成,相關研究與宣傳作品數量還不夠豐富,相應文化要素與內涵還需進一步延伸拓展,賦能文化自信建設作用還未充分發揮。二是品牌知名度不高。文旅宣傳渠道不夠廣,范圍多局限于業內和市內、省內,社交平臺、新媒體平臺覆蓋率較低;宣傳創意不新,宣傳內容缺乏吸引力,缺少與網紅經濟相適應的推廣方式引發群眾體驗共鳴。三是品牌價值開發不足。現有文旅品牌吸引力還不夠強,文旅資源商業價值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及充分利用,文化元素還未有效融入旅游產業鏈發展與城市建設,文化資源還未有效轉化為旅游資源。
(三)各項要素保障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一是文旅文創人才隊伍力量相對薄弱。我市文旅文創領域人才總量不足,尤其是高端創意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短缺,難以滿足產業快速發展需求。二是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強。缺乏文旅產業發展專項稅收、補貼、技術等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在扶持文旅領域小微企業和文化創意項目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供更多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三是市場化運作不夠充分。文旅產業鏈整合不夠完善,缺少與外部文旅投資、運營集團的深度合作,難以吸引戰略投資商和知名企業入駐,高成長性文旅企業偏少,本土企業“走出去”動力不足。
三、意見建議
為進一步提升我市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水平,做優做強文旅產業,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漯河實踐,針對以上三方面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文旅文創新質生產力。一是要聚焦優質文旅產品供給。持續加強交通、住宿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線路,持續推動文化和旅游領域設備更新,促進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注重跨界融合,結合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等技術,整合優質文旅資源,培育線上線下融合展演展播、云演藝、云劇場等文旅新場景、新模式,衍生更加豐富的旅游業態。二是要聚焦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升級。積極引導支持以科技創新保障和服務公共文化發展,加強智慧圖書館、云上景區、AR博物館等場景建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規范提升,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數字化賦能,有效整合交通、游樂、展演、體育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繪就更加繁榮的公共文化事業。三是要聚焦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化創意賦能,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拓展文旅文創領域數字化技術應用場景,探索開發“非遺數字化”“數字文創產品”等,助力優質文創產品創作生產與非遺文化傳承發展,讓文化活起來、文創潮起來、消費火起來。
(二)塑造更具漯河特色的文旅品牌。一是要講好漯河故事。深入發掘漯河歷史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漯河特有的歷史文化脈絡體系,持續拓展“四大文化”現實外延,堅定樹立文化自信,使漯河文化在群眾生活、主導產業、城市建設等各方面呈現更多文化味、科技范、時代感。二是要加強宣傳推廣。立足“七大文旅”項目與“十大精品”活動,以流量媒體矩陣為重點,貼合城市特點,切中當下熱點,創新營銷賣點,點燃網絡爆點,塑造更加有影響力、美譽度的漯河文旅“IP”。三是要做精文旅產品。進一步提升賈湖美酒、沙澧河無人機展演、河上街神州鳥園等“拳頭產品”品質體驗,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引領性、輻射性、帶動性的好產品、好品牌,實現“蝶變轉換”。深入研究市場需求、學習借鑒經驗、拓展文化內涵,進一步開發更多匠心傳承、創意綻放、文化融合的“漯河禮物”,賦能漯河品牌走向世界。
(三)合力開創文旅文創高質量融合發展新局面。一是要強化項目建設。要算好綜合賬、長遠賬,實施項目帶動,強化文旅項目支撐性引領性作用,做好“流量”運營、盤活“存量”資產、激發“增量”動力,打造更加出彩的文旅項目,以文旅“一業興”賦能經濟社會“百業旺”。二是要突出政府引導。政府各部門之間要加強協調聯動,進一步優化政策配套,強化要素保障,整合優勢資源,引導投資方向,育好人才梯隊,持續挖掘培育文創巧匠、文化能人、文藝骨干,打好“政策+服務+人才”組合拳。三是要提升服務能力。聚焦文旅產業“吃、住、行、游、購、娛”全過程各環節,著力提升政府政務綜合服務能力與企業服務消費者水平。鼓勵引導支持各領域各產業及行業協會之間統一服務標準,實現信息共享,提升群眾消費體驗,實現文化消費和旅游消費雙向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