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11-20來源:
“靳書記,這周社區還有啥活動?我還想參加!”
“靳代表,俺家房產證一直沒辦下來,您能幫著想想辦法不?”
……
在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街道漓江路社區,這樣的對話日常發生。作為漯河市、召陵區兩級人大代表和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靳會杰扎根基層多年,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踐行承諾,在雙重崗位上堅持做居民最貼心的“代言人”,詮釋著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近日,記者走進漓江路社區,傾聽靳會杰扎根基層、履職為民的故事。
談基層治理|織密“共建共治共享”網絡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讓治理更有溫度、更見實效?靳會杰給出的答案是“聚民心、匯合力”。她認為,社區黨委要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整合資源,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共同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作為社區黨委書記,靳會杰帶領社區工作人員通過黨建聯建,與雙匯、煙廠、漯河市第六人民醫院、召陵區實驗小學等12家轄區單位黨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大事共商、資源共享、難題共解”的聯動機制。
在煙廠生活區,聯合多方力量改造出專業化活動中心,提供康復護理、技能培訓、文體活動等“一站式”服務;面對“三無樓院”無物業的困境,聯合雙匯、煙廠,創新“國企+”物業服務“一托二”模式;與市第六人民醫院合作開展“健康夜市”,免費提供醫療咨詢,還搭建起智慧醫療“直通車”,居民實現“家門口問診、醫院端診斷”。
作為人大代表,靳會杰牽頭組建“代表+”多元共治隊伍:吸納經驗豐富的“老代表”、活力十足的“新代表”、扎根樓棟的“居民議事代表”,以及威望高的“五老”(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模范)人員,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力”的治理共同體。同時,她本人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辦不成事”窗口,自己長期坐班負責,專門解決居民辦事時遇到的“堵點”“難點”。為提升服務效率,社區每月開展業務技能大比拼,讓“高效辦事、便捷服務”成為工作常態。
如今,漓江路社區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先后榮獲“全國和諧示范社區”、全國首批“四個100”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等6項國家級榮譽。
談代表履職|用責任架起“民心橋”
“人大代表不是榮譽,是沉甸甸的責任。”靳會杰常說,這個身份讓她有了更廣闊的平臺,能把居民的聲音傳得更遠、把問題解決得更實。
為方便代表聯系選民,靳會杰推動著漓江路社區人大代表聯絡點的建設。作為聯絡點負責人,她帶領團隊探索出“三個一”工作模式——“用好一個平臺、建好一套機制、辦好一批實事”,讓聯絡點從“建起來”向“動起來”“活起來”轉變,讓居民“出門就能找代表”。
在漓江路社區人大代表聯絡點,“民呼我應,代表有約”的標識牌格外醒目,下方整齊排列著十余位人大代表的照片、簡介和聯系二維碼——居民掃碼就能直接反映訴求,代表們保證“第一時間響應”。同時,聯絡點常態化開展“三百”“四聯”活動:“入百戶、進百門、交百友”,確保民意“直通車”暢通;“聯政策宣講、聯品牌活動、聯線上平臺、聯議事協商”,讓服務更精準。
同時,聯絡點還會針對居民集中反映的問題開展專項行動,牽頭協調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難題。有居民多年辦不下不動產證,代表們多次對接住建、不動產登記等部門,推動問題徹底解決;有居民長期“吃水難”,代表們實地調研、協調水務部門,最終讓居民用上了穩定的自來水。這些事,居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人送來錦旗,有人逢人就夸“代表辦實事”。
聯絡點還建立了“一對一”幫扶模式。靳會杰曾幫扶過患有智力殘疾、肢體不協調的甜甜(化名),帶著她練形體,教她寫字、用手機,逢年過節送新衣服,如今甜甜變得開朗自信,每次見到她都會喊“媽媽”。“我們把服務送到居民心坎上,才能不辜負‘人民選我當代表’的信任。”靳會杰說,下一步,聯絡點會繼續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在基層治理中書寫更多民生答卷。
扎根社區多年,靳會杰最清楚居民的“急難愁盼”,也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履職理念。她牢記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每天進小區、串樓棟、訪家庭,把收集到的“問題清單”逐一梳理,轉化為精準的“履職清單”。針對獨居老人關愛問題,她走訪收集60多位老人的訴求,撰寫建議,推動社區推出“一鍵四響,智慧養老”模式。從2018年當選召陵區人大代表,到2023年當選漯河市人大代表,她提出許多條民生建議,涵蓋養老、教育、住房、醫療等領域。
談服務群眾|用愛心溫暖每一個角落
黨群服務中心是漓江路社區服務群眾的“核心陣地”,也是靳會杰推動“便民服務落地”的關鍵載體。在漓江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不僅有辦事窗口,還有媽媽廚房愛心驛站、吐槽吧、文體活動室等,200余項服務功能集聚,讓社區真正成為“開放、融合、共享”的溫暖空間。
“黨群服務中心就是居民的‘家’,路過了就進來歇歇腳、喝口水、聊聊天。”在靳會杰看來,社區不僅是辦事的地方,更該是居民的“家”。為此,她推動建設“幸福社區+幸福小區+紅色驛站”,探索“社區+小區+線上”三位一體服務模式,把便民服務、生活服務、個性化服務“打包”下沉,設立黨群議事站、人大代表工作室、黨建活動室,開設“小杰說事”直播間,組建“小杰夜鷹”巡邏隊等,為居民提供多元服務,滿足居民需求。
志愿服務是漓江路社區又一張亮眼的“名片”。由老黨員、人大代表、退休工人、熱心居民等組成的“天橋義工”,以雷鋒為榜樣,開展理發、磨刀、修車、義診、法律咨詢等公益活動。“愛見周六”是義工隊的品牌活動,每逢周六,志愿者們就會在社區門口“擺攤”服務。此外,社區還成立了巨人教育、糖果媽媽、紅琴藝術等十多支志愿服務隊,針對孩子、媽媽、老人等不同群體提供特色服務。
從共建共享破解治理難題,到推動人大代表聯絡點建設化解民生訴求;從把黨群服務中心打造“幸福港灣”,到通過志愿服務傳遞溫暖,靳會杰讓“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誓言變成了居民心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我會一直把群眾的愿望梳理好、反映好,把社區的事辦實、辦好。”靳會杰的話語鏗鏘有力。